-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林黛玉进贾府妙在情感错位互动起伏脉络
《林黛玉进贾府》妙在情感错位互动起伏脉络
关于《林黛玉进贾府》,仅从超星阅读器搜索,自2003年至今在中文期刊上的文章高达976篇,其中多数为教学设计、课堂实录,对于艺术内涵的理解,滑行于表面,重复率之高,实为罕见。其中对文本,对林黛玉之形象的独特性、唯一性,正面做出稍深入之分析者凤毛麟角。个中缘由,可能是作者多为一线教师,对于文本解读,尤其是小说文本解读,缺乏必要的基础理论。当然,在如此之多的文章中,亦不乏稍有新意者,作者多为大学教师,往往借助西方叙述学之“叙述视角”“视角聚焦”“叙述功能”话语对文本进行分析。例如,以林黛玉为“叙述焦点”,以陌生的眼光观照贾府,“提高了读者的阅读期待”;黛玉作为“被看”的对象,聚焦了贾府中众多重要人物的视线,在“众人错综视角”中呈现;“作为‘镜子’映照出这些人物的主要性情”,“直接叙事和间接??事”自如转化,在宏大的排场中让其人物一一登场,同时表现林黛玉“所见所闻”“所思”“所言所行”,但是,西方叙述学对所谓“视觉聚焦”“视角错综”“看”与“被看”等话语,对小说人物之个案解读,作为理论并不够用。就是西方大师据之所做实际分析(如美国新批评之干将布鲁克斯和沃伦所作《小说鉴赏》[1]),质量亦平平,显而易见之失亦非罕见。以致李欧梵先生断言20世纪西方文论诸多流派皆以文本为攻坚之“城堡”,然而,混战多年,各色旗帜残破,而“城堡”安然无恙。[2]前述国内文章能够解读出林黛玉内心“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归纳出其“自尊和敏感”,已经属超越叙述学的发挥。[3]西方叙述学之局限在哪里?第一,其为西方现代理论,以回避古典审美价值为务,故缺乏审美情感范畴,而《红楼梦》乃古典文学之经典,故二者难免凿枘难通。第二,以古典的审美价值原则解读《红楼梦》,亦停留于审美之抽象观念,缺乏对审美情感特殊规律之深入探究。盖汉语之情与动天然相连系,故曰动情、动心、触动、感动、激动。动则情动于中,不动则为无动于衷。[4]英语亦然。其“感动”词根来自“move”,系从空间之移动引申为内心之变动。故欲深入解读《林黛玉进贾府》当以审美情感为纲,而欲透视其审美情感之艺术奥秘,当以情感之动、之变为线索。
此文节自《红楼梦》第三回。此回具有如下特点。第一,从林黛玉主观视角中写出贾府的豪华显赫,不像西方长篇小说以静态的笔法描述建筑、楼层、家具的文化意味(如巴尔扎克《高老头》的开头就花了不下四千字的篇幅)。第二,用林黛玉的眼光移步换景使贾府等级森严的日常礼仪、规矩动态化,避免了静态冗长的罗列使读者读后忘前,不能在瞬间构成有机统一感受,削弱专注感,难以在“无意注意”间享受被吸引之乐趣。第三,移步换景,景之动,限于外部视觉,其动人有限。白居易《与元九书》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景之动人,不完全在景,王国维曰“一切景语皆情语”,动人在景中之情,故其实质乃移步变情,景之丰富不足以动人,唯情之变幻乃能感染。第四,仅仅如此,乃诗之属性。诗之情为单线,而小说乃多人共处,人之关系错综,人之关系互动,情变随之错位。在错位变幻中显现出人不见于表,不欲明言,隐于内心深处的奥秘。
诸多论者习惯于引用原文现成的概括:林黛玉“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他去”。把这一点当成全部,无异于把变幻的动态的脉络变成静态的一点,给读者造成一种感觉,似乎林黛玉此等心态自始至终不变,这种不变的静态,则与西方传统长篇小说平面罗列景物之弊略同。以审美情感互动观之,则应着眼于情之因人而动,感人心者,非在情之不变处,而在情之互动起伏、转折错位之过程。论者所谓林黛玉“自尊与敏感”,固然有理,这种自尊起初具有消极防备的性质。如饭后漱口饮茶的程序,“黛玉见了这里许多事情不合家中之式,不得不随的,少不得一一改过来”。又如,贾母问黛玉念何书,黛玉谨慎地说:“只刚念了《四书》”。(实质上可能是打了折扣的)黛玉又问姊妹们读何书,贾母道:“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后来贾宝玉问她:“可曾读书?”黛玉就改口说:“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这充分说明黛玉敏感、乖巧,随机应变,不想让自己高出众姐妹,其防备性的自尊以自谦表现,正是小说在多人之情感互动中,发生错位的心理效果的规律性表现。
林黛玉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敢多说一句,只是初始的谨慎小心,出于其潜在的社会地位的自卑,但是,这种初始心态和她所遇到隆重而亲切的接待发生矛盾。这一回的回目是“荣国府收养林黛玉”,其实这个“收养”作为题目与内容并不切合。林黛玉并不是小户人家的孤女为富贵人家所“收养”,而是投亲,且是投奔至亲。她所受到的接待是极其隆重的。她的船一到,“便有荣国府打发了轿子并拉行李的车辆久候了”。先是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