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保护视野下建水紫陶产业发展.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非遗保护视野下建水紫陶产业发展

“非遗”保护视野下建水紫陶产业发展   【摘 要】建水紫陶曾号称中国“四大名陶”之一,但因为云南大环境发展较滞后,建水紫陶产业虽有发展但仍显缓慢。2008年6月,建水紫陶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认为,建水紫陶产业发展应遵循:恒定的政府平台搭建和科学机制的建立健全;装饰文化内涵的提升;市场品牌和产业链的培养。   【关键词】“非遗” 建水紫陶 产业发展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34-0179-02   云南建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明清两代文教昌盛,素有“滇南邹鲁”的美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孕育了曾享誉中国的“四大名陶”之一――建水紫陶,因与江苏宜兴陶、广西钦州陶、四川荣昌陶共同参加了20世纪50年代初的全国轻工产品博览会而盛名远扬。建水紫陶最具地域特色的艺术特征就是“残贴”装饰工艺和无釉刻填彩泥工艺,这让原本没有生命的陶土逐渐按艺人的创作意图得以嬗变,赋予了紫陶永恒的艺术生命。   建水紫陶源远流长,“宋有青瓷,元有青花,明有粗瓷,清有紫陶”①,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历史,现今在建水还残存龙窑残址100多座。从20世纪50年代至21世纪初,因体制和地域等多种因素束缚,建水紫陶发展缓慢。50年代初,云南建水紫陶曾与上述陶类齐名,但时隔半个世纪之后,宜兴、石湾、钦州陶声望不减,产业规模早已按亿计,而云南建水紫陶在这半个世纪的考验中,除了保留有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赞誉外,产品产量、品质工艺早已与其他三大名陶的名声相距甚远。②   21世纪随着全球文化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建水紫陶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逐步显现,云南各界开始加以重视。政府方面,成立了建水紫陶研究会;组织从业人员申评专业职称;组织当地厂商参加国内外各种交易展销会,支持建水紫陶产业恢复重建;2008年6月,建水紫陶传统制作工艺被列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官方网站云南紫陶网创建运作。专业人士方面,谢恒编著了《建水紫陶》画册,对建水紫陶的文化历史、工艺过程、鉴赏与收藏以及建水紫陶的名家与主要作品做了系统而简明扼要的介绍;向炳成作为建水紫陶的代表,参加了第41届美国史密森民俗文化节;谢恒、田波合作的紫陶作品“长联瑞鸟梅瓶”,被参加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云南省代表团选中赠送给北京国谊宾馆;马行云编著的《云南建水紫陶》公开发行;李春光等发起申报的《云南建水紫陶器皿地方标准》制订任务书,由云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批准。市场方面,从业人员1500余人,年产值逾8000万元。但60户企业(作坊)中,从业人员10人以上的只有不到10家。其中,建水紫陶文化创意产业园、谢恒工作室、贝山陶庄、陶茶居等建水紫陶主要生产销售企业较为有名。   尽管近年来各方均做了不懈的努力,特别是2013年12月   云南省委常委、省委宣传部部长赵金到建水县就紫陶产业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他提出要把建水紫陶放在全省、全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大格局中来统筹谋划,列入全省文化产业发展重点门类,从政策、宣传、营销、资金、人才培养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特别是要发挥省文产专项资金扶大扶强、扶精扶特的作用,打造一批建水紫陶龙头企业,带动全省陶瓷产业发展。但实事求是地说,建水紫陶产业与其他陶类产业相比,差距甚大,如江苏宜兴紫砂陶年销售300亿、广东石湾公仔陶年产值超过600亿。笔者认为,建水紫陶发展缓慢主要是云南产业发展滞后的大环境造成的。当前,要发展建水紫陶产业,最重要的是考虑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发要素,即建水紫陶虽然是“非遗”,但其生产具有可持续性,加之自身的艺术品质具有较大的经济价值开发潜力。因此笔者认为,建水紫陶产业发展应遵循:(1)恒定的政府平台搭建和科学机制的建立健全;(2)装饰文化内涵的提升;(3)市场品牌和产业链的培养。   第一,恒定的政府平台搭建和科学机制的建立健全。应当说,近年来云南各级政府对建水紫陶产业的恢复和重建做了大量工作,除了组队参加各种展销会积极推介外,还邀请不少书画名家为紫陶作品挥毫泼墨,但是紫陶产业发展仍不见大的起色。笔者认为,这主要是因为缺乏产业培育长效机制造成的,即政府做得不少,但临时性、应激性的行为多。比如,在引进名家提升紫陶内涵的问题上,这些名家均是“做客”式地到访,浮光掠影,造成了很多矛盾之处。首先,在对紫陶文化和历史缺乏研究的情况下,把紫陶装饰与一般绘画等同,通常所作书画与紫陶形态不能形成和谐之美;其次,临时的书画家与打磨师、刻填师缺乏交流,把书画与刻填、打磨截然分开,各自为政,难以形成艺术合力,刻填表现不出书画应有的意蕴,使装饰呆板僵硬。笔者认为建立恒定的政府平台,搭建科学的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1)成立专门的研究机构,如紫陶书画院。通过此类专门研究机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