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生成与传播.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流行语生成与传播

网络流行语生成与传播   摘要:网络流行语有着重要的语言使用价值。网络语言中那些符合现代汉语规律的会广泛传播,进入交际领域,而达不到交际目的部分会被逐渐被淘汰。本文旨在通过个例分析,探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与生成机制,归纳网络流行语的价值,进而提出,只有重视研究言语交际的每一个层面,才能促进语言学发展,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局面。   关键词:网络流行语;个案分析;传播;规范   中图分类号:H0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3)12-0000-01   一、概述   “流行是两种心理――创新与从众之间张力平衡的结果。”[1]狭义的网络语言指的是网民在聊天室或论坛中使用的语言;网络流行语则是特定时期流行于网络并迅速传播的网络语言,它不仅局限于词语,也常以语篇的形式出现。作为一种语言现象,流行语反映了特定时期、特定地区人们普遍关注的特定事物,因此具有很强的标志性。它既有对传统修辞手法的创新使用,又有对新的句法和表达方式的强化,尤其一些极具能产性的格式,如“被X”、“裸X”等的广泛传播,更是折射了多元化的社会的多元化心理,这种语法变异的背后实质是社会关系的变异。   二、网络流行语个案分析   网络流行语种类繁杂,为了有针对性地说明其流行的原因以及传播与生成的机制,本文特别选取了近年在衍生、泛化和套用方面最具代表性的一组网络流行语―“被X”结构,利用从个别到一般的哲学方法,提取共性,归纳出整体网络流行语的模式。   1.“被X”的源流   让群众从“被幸福”走向“真幸福”(标题)(天府评论,2009年8月13日)   国家统计局当时的统计数据显示:上半年全国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1.2%,超过了同期GDP涨幅。仅仅从这光鲜的数据看,国民的确生活富足,而实际状况大家心知肚明。可见,受动者处于弱势地位,都存在着无奈与不满,这无疑是新时代的新产物。   2.“被X”的句法分析   “被X”结构的基本形式是:“NP被X”[2],“被”逐渐发展为类词缀。从词性看,“X”部分可分为名词性,动词性和形容词性三大类。   名词性:被车祸、被前规则、被精神??   动词性:被自杀、被赞成、被结婚、被主动辞职   形容词性:被幸福,被和谐,被快乐   3.“被X”的语义分析   ①树叶被风吹跑了。   ②他让人家给撵走了。   按照现代汉语的规范,被字句表示受事主语“被处置”且处置结果多为不如意,故又称遭受句,它的动词一般具有较强的处置性,体现了施动者对受动者的影响,例如“吹”“撵”都有明显的可控性,动作性弱的词语是不可以进入被字句。   三、网络流行语的生成与传播   (一)网络流行语的生成   网络流行语种类繁多,形成的方式也大不相同,以下选取最具代表性的几种类型予以说明。   1.谐音词   网络谐音词主要包括:普通话谐音词,方言谐音词,外来语谐音词。   普通话谐音词的“主要构造方式是将错就错的谐音,以及有意识地选择一种能造成逆谐效果的表达”。[3]为了适应网络交际的速度需求,在键盘输入中人们往往会选择第一组词,这样,一个个“美丽的错误”生成了,如:杯具(悲剧)、水饺(睡觉)、墙裂(强烈)、菌男(俊男)、河蟹(和谐)、大虾(大侠)、人参公鸡(人身攻击)、鸡冻(激动)等等。   汉语有七大方言区,各地网民在同一个平台交流就会产生词汇、语法上的差异,这时,强势方言就会迅速蔓延,成为主流。由于字典中收录的方言词语很有限,网民就利用同音词来代替。如闽南语中“偶”的读音与普通话中“我”近似,网络上就以“偶”代替“我”,而“稀饭”是粤语“喜欢”的谐音。   外来语谐音就是把外来语音译成汉语,翻译后字面上会表现出原词不具备的意义,比如论坛上第一个抢座的称“沙发”就是“so fast”的谐音。   2.析字词   拆字游戏自古有之,有些网络流行语也撷取了传统文字游戏的特色,比如“白骨精”=“白领、骨干、精英”,“神童”=“神经病儿童”,“爱心”=“爱钱又没良心”,这些词多借助褒义词的外形来表达贬义的内涵,由于独特的讽刺效果,像“白骨精”等词已经频繁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3.旧词新用   最突出的例子当属疯传网络的“?”字。“?”在甲骨文中就存在,《古代汉语词典》将“?”列为象形字,本义为窗户通明,引申为明亮。作为网络语言,“?”充分显示了象形字的功能:“八”是下垂的双目,“口”代表张得大大的嘴巴,图案构成了一个抑郁的表情。又因与“窘”的读音相同,人们将“?”与“窘态”“窘迫”等义项联系起来。在这里,“?”的含义已经和古汉语中完全不同,有哭笑不得,无奈,尴尬,郁闷等多重意义。   4.缩略词   网络交际中为了省时省事,高效交流,大量缩略词迅速产生,除了官方的缩略词如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