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也说国人诺奖情结
也说国人诺奖情结 【话题引入】 2009年诺贝尔奖如期揭晓,英国华裔科学家高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又勾起了国人的诺贝尔奖情结。虽然各家媒体并没像2008年美国华裔科学家钱永健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时那样铺天盖地的报道,但是对诺贝尔奖的评选方式的探讨或质疑、对中国未能够获得奖项的遗憾与对中国教育的检讨一时充斥媒体。 【何为诺奖】 诺贝尔奖设立于1901年,是根据瑞典著名化学家、硝化甘油炸药发明人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的遗嘱以其部分遗产作为基金设立的。 1896年12月10日,诺贝尔在意大利的圣雷莫逝世。逝世的前一年,他立嘱将其遗产的大部分(约920万美元)作为基金,将每年所得利息分为5份,设立物理、化学、生理与医学、文学及和平5种奖金,授予世界各国在这些领域对人类作出重大贡献的人。据此,1900年6月瑞典政府批准成立了诺贝尔基金会,瑞典议会通过了《颁发诺贝尔奖金章程》,并于次年诺贝尔逝世5周年纪念日,即1901年12月10日首次颁发诺贝尔奖。自此以后,除因战时中断外,每年的这一天分别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和挪威首都奥斯陆举行隆重授奖仪式。1990年诺贝尔的重侄孙克劳斯?诺贝尔提出增设诺贝尔地球奖,授予杰出的环境成就获得者。该奖于1991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首次颁发。 【锐评】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 李波 又一位美籍华人获得了代表世界顶尖水平的诺贝尔奖!这一来自大洋彼岸的消息再一次勾起人们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和遐想。长期滋长于国人心园里的诺贝尔奖情结, 又一次颤抖着伸展触角,缠绕每一个年轻人激进的爱国热情和每一个中国科学家的世纪梦想。 多年来,诺贝尔奖仿佛成了中国本土科学家无法逾越的成就鸿沟。该奖项也因此具备了某种神秘色彩和悲情意味。 杨振宁以美国籍获得1957年的诺贝尔物理奖,被看做是一个里程碑,它标志着华夏子孙的智慧和能力足以获得世界科学界无上的荣光。实际上从上个世纪20年代至今的80多年里,中国人一直在与诺贝尔奖“赛跑”。 那么历经80余年的发展与追寻,中国离诺贝尔奖的距离还有多远? 纵观历届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他们或者在自然科学上取得足以改造世界的发明成就,或者拥有影响人类思维方式的煌煌巨著,亦或者确实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起到巨大推动作用。而这些无疑都是人类最伟大智慧的成果。 诚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学者的努力和成就,但更应该看到中国科研与创作水平同世界顶级水平的差距,看到中国学者与世界最杰出学者的差距。 近年来,对诺贝尔奖的怀疑之声不绝于耳。有学者指出诺贝尔奖奖项太少,致使许多优秀科学家因“僧多粥少”而无缘大奖;有学者批评诺贝尔奖评选倾向欧美忽视中国,甚至认为评奖有失公允;还有学者干脆呼吁别把诺贝尔奖看得太重,认为其没有实际意义。 笔者以为,这些说法各有道理,但都有失客观。“僧多粥少”正是对杰出学者的更高要求,所以“无意义”论,不免有些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意味;至于说诺贝尔奖不公平,那更是不符合事实。一则亚洲已有数人获奖;二则当年李登辉试图以重金“买”诺贝尔和平奖提名,机关算尽却终难得逞,佐证了该奖项的公正。 实际上,过多强调客观原因,而忽视主观因素,终归不可取。美籍华人杨振宁、高锟的获奖,给我们两点提示:其一,中国人有获得诺贝尔奖的潜质和智商;其二,中国本土的研究水平与国际还有差距。 前者提醒我们,中国本土科学家要有勇夺诺贝尔奖的信心和勇气,要耐得住寂寞,潜心科学、专注学术,既不妄自菲薄亦不盲目乐观;后者启示我们,中国要不断缩短现有的差距,争取赶上世界顶尖水平,跨越诺贝尔奖的鸿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技强国。关键是,要不断加大自然科学的资金投入,不断提升社会科学的公众认可度,不断优化中国的研发机制和人才环境,让最杰出的科学家能够留在中国本土安心钻研,让最先进的设备技术及相关配套软硬件足以满足科学家的研发需要。 中国离诺贝尔奖还有多远?其实也不远。 当有一天,我们的文学青年不再被视为另类;我们的作家不再沿街乞讨;我们的诗人词家不再论斤卖诗稿;我们的两院院士不再只配坐市长后面;我们的教育家不再叫嚣着要删掉鲁迅文章……当我们的那些承担自然和人文科学研究、创作重任的年轻人,都能找到无上的归属感、使命感和荣誉感时,中国离诺贝尔奖就真不远矣! (选自《光明网?光明观察》2009年10月12日) 有删节) 【读后反思】 欲速则不达。当我们的目光一味盯着目标而不顾及其它的时候,反而会阻碍我们前行。所以,要想获奖,就要先摆正位置,摆正心态。 【它山之石】 请别拿诺贝尔奖说事 张志坤 最近,围绕着教育未来的发展问题,社会上下进行着激烈的讨论,话题广泛而深入,真知灼见不时涌出,令人获益匪浅。其中,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