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一个耐人咀嚼细节
一个耐人咀嚼细节 《季氏将伐颛臾》是《论语》中一篇集中体现孔子礼治思想的名文,记录的是孔子与他的弟子冉有、季路二人的一次谈话。纵观全文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细节:孔子对于季氏将伐颛臾一事的责难,自始至终都是直诘于“求”,矛头紧逼冉有一人,而把季路丢在一旁不闻不问。这里面有没有值得我们咀嚼的东西呢? 其实对于《论语》中《季氏将伐颛臾》一章的真伪,历来论家莫衷一是,我们可以从现代历史学家、著名国学大师钱穆先生《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的一段按语窥见一斑:“子路为季氏宰,在定公世。冉有为季氏宰,在哀公世。二子未尝同仕于季氏。《论语》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云云,崔述(清代著名的辨伪学者――笔者注)力辨其诬。毛奇龄(清代著名学者――笔者注)《四书改错》引小邾射来奔事,为孔子反鲁后由再仕季之证。又引《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季孙相鲁,子路为?令,挟粟餐长沟之众,季孙让之曰:将夺肥之民耶?肥为康子名,为由、求共仕康子之旁证。今按:小邾射之事,子路自以为民居国,义当从令,故有‘有事小邾,死其城下,不敢问故’之对,不足以为再仕季氏证。至于《韩非》书?为叔孙氏邑,子路为?令,又乌得谓再仕康子。又谓孔子驾而去鲁,宁有其事?寓言小说,殊不足信。”从这段文字看,钱穆是力主《季氏将伐颛臾》章为伪的,他站在崔述一边,否定了毛奇龄的看法。现代著名考据学家赵贞信先生与钱先生观点一致,他在《论语辨》中引崔述《洙泗考信余录》,一口气提出了五条证据来说明《季氏将伐颛臾》章之伪。 不过在笔者看来,作为一则反映孔子礼治思想的经典篇什,作为中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传统课文,《季氏将伐颛臾》对于我们体味儒家思想,感受孔子师生的思想个性,具有着特别典型的意义,从这一角度来讲,它的历史的真实性已让位于意义的真实性。 朱熹是对《季氏将伐颛臾》章持肯定态度的重要人物,他在《论语集注》中按:“《左传》《史记》,二子仕季氏不同时。此云尔者,疑子路尝从孔子自卫反鲁,再仕季氏,不久而复之卫也。”他的这一观点,正是清儒毛奇龄看法的衣钵。朱熹《论语集注》中对孔子劈头就斥责冉有的做法也给出了解释:“冉求为季氏聚敛,尤用事。故夫子独责之。”不过对于后之学者来说,我们不能满足于这样的解说,我们应该学会深入这看似不起眼的细节体会其间丰厚的内容。 首先从这一细节中走来的孔子是一个思想性格饱满可感的老师。面对学生经过艺术处理的汇报语“季氏(潜台词为不是我们)将伐颛臾”,他目光如炬,一针见血地指出“求,无乃尔是过与”(潜台词为,不是季氏的责任,也可排除是季路的责任),从一开始就抓住了矛盾的主要方面,显示出超常的敏锐。与此同时,他还迅速地对季氏伐颛臾之事作出定性,揭示出它不合于礼义的一面,其思想之犀利透过鲜明的是非爱憎扑面而来。当冉有试图把责任推卸到季氏身上时,孔子引名言打比喻,左右开弓,硬是把试图滑到责任圈外的冉有牢牢抓在自己手里,充分显现出思维的机警敏捷、滴水不漏。当冉有无奈地托出事情的底盘时,孔子则不惟严正地批评了这种不诚实的态度,而且,简明利索地申述了自己的仁德教化观,同时毫不含糊地指出了两位学生的政治失误,并进而顺流直下一语道破季氏伐颛臾的真实用意,其穿云破雾的远见卓识、破表触质的非凡洞察力由此喷薄而出,迎风激荡。这就是孔子,一个由礼、智、情、识凝结而成的有血有肉的师长! 顺着孔子如此智识过人的目光看去,我们发现在他独责冉有这一细节的背后支撑着的是他锐利敏慧、洞若观火的思维高度。 其次与这一细节维系在一起的是两个思想个性迥然有别的学生。文中冉有虽然话语不多,但却从一个侧面展示出了他的心性。他诚实不足,心计有余。作为学生,他善于在老师面前遮掩自己;作为季氏的家臣,他善于把握季氏心理,替其出谋划策。我们不妨来看一段《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里的文字: 子路、曾?、冉有、公西华侍坐。 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这段文字既让我们看到了子路、冉有性格的差异,又让我们看到了孔子对自己学生的深察明知。子路是在孔子话音刚落的情况下就“率尔而对”的,既是主动答问,又是“率尔”(轻率的样子),可见子路之坦率直爽、胸无城府,他说话绝不瞻前顾后,完全是有什么说什么,直来直去。夫子 “哂”子路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