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版本宣统银币外五则.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多版本宣统银币外五则

多版本宣统银币外五则      多版本的宣统银币   □文?图/张寅   日前,有一个收藏爱好者在地摊上花了一百多元的价格购进一枚宣统三年的大清银币,不久,他从一本钱币书上看到这种钱币的价格是10多万元/枚,心动之余,前往上海收藏俱乐部请专家鉴定,专家看了钱币以后说:只值200元。同样一枚银币,价格相差如此悬殊,直到见过这枚银币,才明白个中原因。但是,要讲清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大清银币的由来和品种。   清朝光绪中叶起,我国各省地方政府开始用机器制造“光绪元宝”银币。到了光绪末年,湖北省和户部又制造了“大清银币”。当时,各省的银元局几乎是独立的,银元在重量和成色上不一致,其流通也有地方性。为此清政府于宣统二年(1910年)四月颁布币制条例:首先定银元为国币,并规定以“元”为单位,每枚银元重为七钱二分,成色为90%,含纯银量为六钱四分八厘。其次积极改革银两制度,停止各省自由制造,将制币权统一收归中央政府。随后,当年就试制统一的“大清银币”,面值有一元、五角、二角五分、一角四种,其中只有五角币流通于市。到了宣统三年(1911年)由户部天津造币总厂正式制造“大清银币”。   “大清银币”的币面为:大清银币;上为满文:宣统第三年;下为汉文:宣统三年;左右为束花一对。币的背面为蟠龙和英文ONEDOLLAR(一元);中央为壹圆二字。同时还制有五角、二角、一角等面值的辅币,但其版式只有一种,均很美观大方。   一元银元中蟠龙的图案共分有:长须龙,因龙须稍长而得名;短须龙,因龙须直而短得名;曲须龙,因龙须长而向左右两面弯曲得名;反龙,因龙尾向右弯曲成反S状而得名,一般都是向左弯曲;大尾龙,系“宣统三年大清银币”曲须龙中之特殊种类,因龙尾肥大而得名。其中长须龙与曲须龙又各分两种版式,前者不同之处在于币面的双花上稍有差异;后者在于币背英文字的末了有一点与无点的区别,这二者均容易被人忽视。此外,曲须龙较为常见,而长、短须龙和反龙等就不多见了,其中尤以长须龙和反龙最为罕见,因为,它们当时只有试铸样币,因此,泉界称之为“难得之珍品也”。所以,宣统三年的大清银币共有七种版式,这七种版式的银币目前国内的价格是100多元至10多万元不等。民国初年,因军阀混战,币制未定,所以“大清银币”继续流通使用,一直到民国三年(1914年)袁世凯币(俗称“袁大头)制出为止。   那么,本文开头说到的那位爱好者手里的大清银币是曲须龙的版本,在市场的价格也不过200元。他因为不了解宣统三年的银币上蟠龙有多种版本,所以,一见书本上之高昂的价格,顿时喜出望外。当专家给他解释后,他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后感慨地说:“收藏里的学问大着呢,只有多学习才能掌握更多的知识,促进自己的藏品向更高层次发展。”         南北朝洪州窑提炉   □文?图/钱汉东   南北朝洪州窑提炉十分罕见,那个时代的香炉大多是带有托盘的五足炉。提炉最早可能是从汉代的香熏或博山炉演绎过来的。香熏主要是居室卫生用具,将檀香木片放进炉里慢慢焚烧,香气四溢,清脑提神除臭,驱邪避恶,起到了净化居室环境的作用。到了南北朝时,逐渐演变成香炉,而它的文化内涵发生了变化,成了用于佛事和祭祀的礼器。   我国南北朝时期,佛教的独立地位连同它深入人心的精神文化影响一并如日中天,特别是禅宗初祖达摩东渡来华,传授佛法,中国禅宗由此肇始。各地造佛修寺蔚然成风,宗教活动十分频繁。唐人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作为祭祀礼器的香炉此时已被广泛地使用。洪州窑提炉的出土成为南北朝佛教文化盛行的历史见证。   这尊南北朝洪州窑提炉,龙头高12厘米,直径14厘米,做工极其讲究。龙头高高耸立,横空出世。龙角高悬,龙嘴开启,龙须自然下垂。马蹄型足,三足鼎立,稳如泰山,足上还留有二道深深的刻纹,炉里炉外炉底均施青釉,炉腰部有些积釉,造型生动别致,看上去十分典雅大气。提炉是在江西省昌南地区出土的,釉色呈橘红色,清洗时一股浓烈的泥土气息扑鼻而来。这橘红色釉与我们平常所见到的传统青黄釉有些不同,其实不然。洪州窑的釉色应呈青黄釉,但这尊炉是刚出土的,原汁原味,没有经过任何人为处理。我写《寻访中华名窑》一书时,曾到昌南地区的洪州窑遗址实地考察过,当地满目都是红壤,提炉经过地下红泥土壤的长年累月的侵蚀,青黄釉色自然变成了橘红色,但在炉身留有的积釉处,依稀可见青黄釉。可以说,橘红的色彩,更加证实它的真实性与可靠性。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尊提炉与众不同的龙头,装饰非常夸张,令人遐想无限。传说龙生九子,个个不同。这尊龙头造型的提炉,为龙王爷的第五个儿子叫狻猊(suan ni)。据《大千传统图案》中解释道:狻猊,形似狮子,平生喜静不喜动,好坐,又喜爱烟火,因此佛座上和香炉上的脚部装饰就是它的遗像。相传这种佛座上装饰的狻猊,是在汉时随着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

文档评论(0)

fangsheke6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