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母亲创造自己爱.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为母亲创造自己爱

为母亲创造自己爱   普?沃兰茨(Pre ihovVoranci,1893~1950),前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斯洛文尼亚作家,生于科鲁什卡;出生于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少年时在家随父母务农。青年时期开始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920年参加南斯拉夫共产党,曾被迫漂泊国外多年。1941年为斯洛文尼亚解放阵线的发起人之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关禁在纳粹集中营,后当选为南斯拉夫联邦国民议会议员和斯洛文尼亚人民共和国人民教育委员会主席。作为政治家远比其小说家、散文家更为有名。小说《与水搏斗》《妙龄》《纵火者》《小坑》等,大多描写奥匈帝国和南斯拉夫独裁统治时期的斯洛文尼亚人民的斗争生活,贯穿着反对民族压迫的精神。《铃兰花》是其散文的代表作。   这篇散文是记述作家自己儿童时期的一个故事,――克服自己对“地狱”的恐惧,为母亲采折一束铃兰花。读这篇散文,令我想起达?芬奇。他为贵妇人蒙娜丽莎作画的时候,??进了对母亲无限的爱与思念,这就是借《蒙娜丽莎》画中神秘的“微笑”,曲折隐蔽地予以表达的。(参见《弗洛伊德美文选》《列奥纳多?达?芬奇和他童年的一个记忆》。)不过,沃兰茨对母亲爱的抒写,却是直接予以表达的,此作是他成为作家之后特意献给母亲的一篇作品。   这个成长的故事或称细节,发生在作者八九岁的时候。(文章中说,“我还不到六岁”去“地狱”放牧,受到惊吓,“打这以后”不再去了。所以笔者估计铃兰花的故事,是发生在七八岁或八九岁的时候;为叙述方便,姑且认定为八九岁。)一个周六黄昏,作者――“我”听母亲说了她的一个愿望:想得到一束铃兰花,在第二天带上它去教堂做礼拜。纯白而有优雅香味的铃兰花是南斯拉夫的国花(也是芬兰、瑞典的国花),花语的意思是象征纯洁和幸福,传说只要收到铃兰花就会受到幸运之神的眷顾。相信七八岁的孩子对国花的含义,像熟悉祖国的国旗一样是完全明白的。为此,第二天大早,“我”瞒着父母,悄悄地跑到“地狱”去采折,把铃兰花的惊喜送到母亲的手中。这一爱母亲的举动,看似生活中微不足道的事情,然而完成这次对母亲祈福的给予,对于八九岁的作者来说,却是个人成长中一次惊心动魄的经历,因为他最终克服了对“地狱”的恐惧。   “地狱”本来是父亲租种的一块蛮荒的洼地,家人与当地土著人都称呼它为“地狱”。“我”对这块洼地生成巨大的恐惧,是以下因素造成的。第一,从小父母对“我”进行基督教育时多次提到可怕的地狱,便自然把宗教里的地狱与俗称“地狱”的洼地联系了起来,也就自然对洼地产生恐惧心理;第二,洼地本身具有可惧性。色泽可怕,“黑黢黢”的。地形险恶,三面“陡坡环绕”,只有一个隐没的“出口”。里面杂树杂草丛生,阴森恐怖,人迹罕至,只有“泉水的淙淙声响彻整个洼地”,更增添了它阴森与神秘的气氛。“地狱”的这些可怖性,让“我”自小产生了惧怕的心理感觉。第三,“不到六岁”的惊魂落魄的独身经历。父亲让“我”去洼地放牧,可那一次不是随父母去而是独身前往,只好“尽量放慢脚步,一点点走近这个可怕的地方”。想把牲口停留在山坡上,可牲口早隐没在洼地里,又只好战战兢兢地下去,不敢回头看四周。听小溪淙淙的水声反而“觉得好像有人在耍妖术”。“我”被吓得又哭又叫,泪流满面地跑向父母,并编造丢失牲口的谎言盼望得到父母的怜悯。但谎言立即被父亲戳穿,自己最终还是被父亲逼到“地狱”去。“我号啕大哭,把眼泪都哭干了,但是浑身仍哆嗦了好一阵,一直也平静不下来”,可怜而绝望的“我”又只好“揪着心”等待夜幕降临,从“地狱”逃离回家。这次惊魂落魄的经历,使“我”对洼地的恐惧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在心灵深处把洼地和地狱完全地划上了等号。   作品最感人的地方,就是“我”为了实施“爱母亲”的行动,而敢于冒险下那个可恨可恶可怖的“地狱”采折铃兰花,一个八九岁的孩子自主创造了对母亲的“爱”。美国的心理学家埃?弗罗姆说过:“对八岁半到十岁前的大多数儿童来说,他们的问题只是被爱的问题――不论是谁都要被爱的问题。……当他被爱时,他会作出感激而欢乐的反应。在儿童发展的这个阶段,人们会注意到一个新的事实: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创造爱的一种新情感的事实。儿童第一次想到给予妈妈或爸爸一点什么东西,――作一首诗、画一幅画、或者它是其他什么东西。在儿童的生活中,爱的思想第一次由被爱变成爱人,由接受爱变成创造爱。”(《爱的艺术》,华夏出版社第35页)唯其如此,为母亲采折铃兰花,就是“我”成长的表现;是“由被爱变成爱人,由接受爱变成创造爱”的成长转折点;铃兰花成为“我”伦理思想开始成熟的密码符号。   说到这里,笔者觉得必须对这篇散文的一处误读进行讨论。经查网络的教案,其中有一种意见认为,“我”去“地狱”采铃兰花,是父母有意且巧妙的安排。母亲深深地叹了一口气说出自己心愿时的时间是在黄昏,父亲又特地点明只有“地狱”里才有;这一切都可以看作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