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是最寂寞坚守.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生是最寂寞坚守

人生是最寂寞坚守   他总是在路上。先坐公共汽车、然后乘绿皮火车、然后再坐拖拉机,突突地奔走在中国远远近近的乡间村落。然而他不抱怨。因为曾经他的老师,坐大车、骑毛驴、走山道,从清晨一直走到黄昏才能走到镇口村头。   他总是在途中。他狼狈地走过泥泞的乡村小路,气喘吁吁地翻过蜿蜒的崇山大岭,也曾挽起裤管淌过早春二月刺骨的汩汨溪流。然而他不抱怨,因为遇见好建筑时心里油然而生的快乐能覆盖所有艰辛。   他总是手持卷尺,从整体到局部,从梁架到门窗,一点一点检查、测量、分析;他随时拿着纸笔,一边描摹一边勾勒,记录下一座座愿生态村落。   他常年背着相机,踮脚、侧身、俯瞰,为那些老村落古建筑拍照。有时,为了拍摄一扇门下端的镂空雕花,他会尝试很多姿势,甚至单膝跪地;而为了拍到全景,他会跑几里地到村外的山头上。   他用眼睛认真地端详、摩挲过古民居的构造、门窗、墙体、屋面、院落铺地;他用手苍凉地抚摸过那些叫门窗、梁、枋、立柱、雀替、牛腿的古建筑元素。   楼庆西是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曾任古建研究所所长。   他说,选择建筑,对他来说是一种偶然,但他爱上这个专业却是必然。   1949年5月杭州解放,7月他考大学。由于喜欢工程,他报了上海交大的土木系、浙江大学土木系,还有清华建筑系。后来三个大学都录取了他。最后,目光在远方的年轻人背包北上,走进清华园,从此在园子里走过人生60年。   1946年开设的清华建筑系氛围开明,一批西学归来的先生学识渊博、方法现代、和蔼可亲,他很快就喜欢上这里。1952年毕业后,他留校当老师,由学校分配教授中国建筑史课程。1995年退休后,他依然从事教学、研究工作。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他的研究重点,从之前的建筑历史与理论研究,转为对乡土建筑的研究、保护。他跟清华大学古建所的陈志华、李秋香两位教授常以一个团队的形式出现,著书立说,筹措资金,上山下乡,一起致力于调查古村落、保护古建筑。   1930年出生的楼庆西,今年步入耄耋之龄,这正是很多人赋闲退休,看夕阳红、回首往事的年龄,然而他依旧忙碌,奔走在三尺讲台、研究室和去往全国各地古村落、古建筑群的路上。这次的采访甚至是在他给学生上完课的间隙里完成的。   这样一份人生履历,真正呈现出的是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精神和对自己职业的敬重与鞠躬尽瘁。      “我只是一个发现者。”      “可是在途中,我准会大有所获。”――杰克?觊鲁亚克《在路上》   常年跋涉在路上,然而他丝毫不觉得自己苦。   乡土建筑的保护规划项目缺经费,大家古建所的成员在考察、做研究时不得不缩衣节食,有时甚至一天的生活标准只有几块钱;他们在乡野路上颠簸,投宿跳蚤、蚊虫横行的小旅馆,与乞丐毗邻,更住过黑黢黢的老宅,还曾经十几天洗不上澡。   对于这些际遇,楼庆西选择轻描淡写。相对于艰难,他觉得快乐更多。他觉得日后再想起这些,这些仿佛都只是干事业的年代里颇有意兴的小花絮、小点缀。而对一个在学校做学问的老教授来说,最不擅长、最发憷的部分,要属出去跟人商谈,解决一些研究经费的来源。他不止一次跟记者说,他看电视,觉得那些研究麻风病、研究草原沙漠化的人才是真正艰苦,因为他们是冒着生命危险在做事。   “认定一件事有价值、有意义后,你就会愿意为它殚精竭虑、夜不能寐,你就怎样都不会觉得苦;而当你沉静其中、找到趣味时,你就开始觉得乐,开始欲罢不能了。”楼庆西说。   尽管条件不优越,尽管山高地远,他仍会几次三番地到同一个地方――夏伏,寒冬,独行,结伴,都经历过,很多地方他都有亲切的熟人,很多地方在他心里都有一箩筐的记忆:我第一次来时,这里是什么样的;我曾在那里住宿过;这个位置之前是一栋老墙……。   多年来,经过楼庆西、清华古建所有识之士多年的鼓吹和宣传,民众开始逐渐意识到自己所在的荒野村落也有大把瑰宝,有文化的并不仅仅局限于寺庙、宗教、宫殿,有价值的并不仅仅存在于城市、市井中。   江浙的西塘、周庄、乌镇,山西的王家大院、乔家大院,尽管被批为景点、游人如织,红灯笼高挂,但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而在一些无名的村落,村民们开始有意识地保留原址,修建新屋时另辟新址,或者只是内里改造得更现代化、更宜居,但外观仍保留古朴风味。   “二十几年来,总有让人心酸、痛心疾首的破坏事件发生,我时常觉得个人的力量很小;唤起大众的觉醒和认识,其意义远比依靠自己的力量多做了一、两个保护规划的力量要强大得多。”楼庆西说。      建筑铭刻业已沉寂的历史      “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莫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歌唱时间漫不可信的变迁。”――梁思成、林徽因   你可能会在某一处的雕梁画栋前流连忘返,合影留念,是因为你感受到历史的脚步曾在这里驻足。但是,这并不比某个残阳如血时,你在胡同口的老房子上蓦然看到的那一蓬衰草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