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医学类临床细菌学细菌的分类与命名ppt课件
临床细菌学;一、基本概念;①细菌的生理生化分类法,包括
有传统分类法和数值分类法;
②细菌核酸、蛋白质结构的同源
程度进行分类法,称种系分类
或自然分类。;2.细菌命名 在分类基础上,给
每种细菌一个科学名称,便于
交流并保证所有的科研工作者
给予同样名称。
;3.细菌鉴定 将未知细菌按分
类原则,确定细菌的分类地位。
;二、分类等级;2.种是细菌分类的基本单位,将生物学性状基本相同的细菌群体归成一个菌种;性状相近、关系密切的若干菌种组成一个菌属;相近的属归为一科;依次类推。在两个等级之间,可添加次要的分类单位,如亚门、亚纲、亚属和亚种等。群和组不是正式分类等级,具有某种共同特性的某个集体,任何等级都可借用。
; 3.同一菌种在某些方面仍有差异,
可再分成亚种,亚种以下的分类等级为
型,以区别某些特殊的特征。例如抗原
结构不同而分???血清型;对噬菌体敏感
性不同的噬菌体型;对细菌素敏感性不
同的细菌素型,生化反应和某些生物学
性状不同的生物型。
;4.由不同来源分离的同一种、同一亚种或同一
型的细菌,称为株。株是从一次单独分离物
的单个原始菌落传代的纯培养物,例如从10
个肺结核患者的痰液中分离出的10株结核分枝
杆菌。具有某种细菌典型特征的菌株称为模式
菌或标准菌株,它是该种菌株的参比菌株。在
细菌的分类、鉴定和命名时以模式菌为依据,
也可作为质量控制的标准。
;三、细菌命名法;例如Salmonellatyphi(沙寒沙门菌)。
属名也可用第一个字母代表,如S typhi
等。有时泛指某一属细菌而不特指其中
的某个细菌则可在属名之后加上sp,
如Salmonella sp,即表示沙门菌属细
菌(sp代表菌种species,复数用spp);;如果使用1个亚种的名称,则在种名
后再加亚种名如Klesbsiella
penumomae subspecies pneumomae。
;第二节 细菌的分类方法 ;1.传统分类法 19世纪以来,以形态
生理特征为依据选择稳定的生物学
性状,如形态结构、染色性、培养
特性、生化反应、抗原性作为分类
依据,然后按主次顺序逐级区分。
使用方便,分类亦明确,但有主观
性。;2.数值分类法 20世纪60年代,随计
算机的应用而发展的分类方法。它
对各种生物学性状按“等重要原则”
进行分类,选用50项以上的生理生
化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相似度,划
分属和种,并确定亲缘关系。
;二、遗传学分类法;①对细菌的“种”有较为一致的概念;
②使分类不会出现根本性的变化;
③可制定可靠的细菌鉴定方案;
④有利于了解进化和亲缘关系。
;基因型分类法有如下几种:;2.核酸同源值测定;结合率大小反映DNA碱基序列相似程
度和菌种间的亲缘关系。同一菌的结
合率为100%,80%─90%的同源为
同种内、同亚种的细菌,60%-70%
的同源性为同种内不同亚种的细菌,
20%-60%则认为是同属中的不同菌种。
;3.核蛋白体RNA碱基序列测定;第三节 细菌的分类糸统;Ⅰ类 ,G─有细胞壁的真细菌 ;Ⅱ类,G+有细胞壁的细菌 ;
西医学是最近三四百年来建立在解剖学、生物学及现代科学技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主要采用科学实验方法,从宏观到微观,直至目前的分子基因层次水平,发展极为迅速,超过其它任何一门医学科学,成为世界医学史上的主流。 可见中西医学,一个是以“功能人”为概念的独特的哲学医学理论体系,一个是以“解剖人、肉体人”为概念的新兴的现代医学科学理论体系,二者都不是以完整人为研究对象的科学,从理论讲二者都不是科学的,势必影响各自发展。事实也证明这一切,中医长期停滞不前、疗效也不确实。西医尽管发展到目前的基因分子层次,但疾病发病率居高不下,对绝大部分疾病发病原因认识不清、发病机理弄不明白,治疗受到制约,在小小SARS、禽流感面前竟束手无策,在糖尿病、癌症、心脑血管疾病、尿毒症等相当多疾病面前更是不得不求助或借助中医治疗。一个是疗效不确实,一个是有些甚至相当多疾病无法治疗,这就是中西医学结合的缘由。然而,由于二者是两套理论、两股道上跑的车,风马牛不相及,从理论上讲就没有结合的可能,只是形式上的融合罢了。故出现西医对治疗不了的疾病只好求助中医,而中医则往往采用西医诊断中医治疗,以及中西治疗法一块用的局面。 至于循证医学、比较医学、后现代医学、行为医学等所谓“医学”,都称不上一门独立的医学科学,关于这一点在灵魂医学有关章节中将有相关点评。
中、西医学的起源大致相同。主要包括:①救护、求食的本能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大班社会《关注新闻》PPT课件.ppt VIP
- 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全文课件.ppt VIP
- 体例格式7:工学一体化课程《windows服务器基础配置与局域网组建》任务4学习任务教学活动策划表.docx VIP
- 40张英语思维导图读懂高中所有语法知识!赶快收了.pdf
- FES家庭环境量表及评分标准.pdf VIP
- 化学品安全说明书(MSDS).docx
- 有线电视网络EPON设备综合网络管理信息库(MIB)规范-最新版.doc
- 体例格式7:工学一体化课程《windows服务器基础配置与局域网组建》任务3学习任务教学活动策划表.docx VIP
- 化学发光杨晓林省公开课一等奖全国示范课微课金奖PPT课件.pptx
- 公交司机消防培训课件.ppt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