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4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立克次体病lw2014课件
控制传染源:灭鼠 患者不必隔离 接触者不检疫 切断传播途径: 避免恙螨幼虫叮咬 保护易感人群 预防 流行性斑疹伤寒Epidemic typhus 虱传斑疹伤寒 Louse-borne typhus 概述 流行性斑疹伤寒( Epidemic typhus )又称虱传斑疹伤寒(Louse-borne typhus),是由普氏立克次体( Rickettsia?prowazekii )引起,以人虱为传播媒介所致的急性传染病 临床特征:全身感染症状严重、急性起病、稽留型高热、剧烈头痛、皮疹、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2周左右,40岁以上病情相对较重。 病原体 普氏立克次体(Rickettsia prowazeki) 立克次体属,斑疹伤寒群 呈多形性球杆状,大约(0.3~1)μm×(0.3~0.4)μm 革兰染色阴性,但不易着色,吉姆萨染色呈紫红色 细胞内寄生 两种抗原: 可溶性耐热型特异性抗原:组特异性抗原,区分斑疹伤寒与其它立克次体 不耐热型特异性颗粒抗原:种特异性抗原,区分两型斑疹伤寒 病原体 对热、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均敏感。 不耐热,56℃、30分钟或37℃、5~7小时均可灭活。 耐低温和干燥,20℃以下可长期保存,在干燥的虱粪中能存活数月。 体外只能在活细胞培养基上生长。 在鸡胚卵黄囊及组织中繁殖。 流行病学特征 传染源: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后第1周传染性最强,一般不超过3周 传播途径 传播媒介:以体虱为主,头虱次之 人虱适宜生活于29℃左右,当患者发热或死亡,人虱移至新宿主而引发新的感染与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相当持久的免疫力 少数因免疫力不足偶尔可再次感染或体内潜伏的立克次体再度增殖引起复发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许可(含变更和延续)的现场核查,第二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备案后的现场核查,以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各类监督检查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许可(含变更和延续)的现场核查,第二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备案后的现场核查,以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各类监督检查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许可(含变更和延续)的现场核查,第二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备案后的现场核查,以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各类监督检查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许可(含变更和延续)的现场核查,第二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备案后的现场核查,以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各类监督检查 《规范》及指导原则适用于食品药品监管部门对第三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许可(含变更和延续)的现场核查,第二类医疗器械批发/零售经营企业经营备案后的现场核查,以及医疗器械经营企业的各类监督检查 立克次体病 Rickettsiosis 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 陸偉 立克次体病(Rickettsiosis)是由一组立克次体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立克次体(Rickettsia)是一类严格细胞内寄生的原核细胞型微生物,是引起斑疹伤寒、恙虫病、Q热等传染病的病原体。 对人类致病有五个属 立克次体属 (Rickttsia) 柯克斯体属 (Coxiella) 东方体属 (Orientia) 埃立克体属 (Ehrlichia) 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 genus) 概述 概述 立克次体是1909年美国病理学家立克次(Howard Taylor Ricketts,1871–1910)在研究落基山斑疹热时首先发现的。第二年不幸感染斑疹伤寒而亡。 1916年罗恰·利马首先从斑疹伤寒病人的体虱中找到,并建议取名为普氏立克次体,以纪念从事斑疹伤寒研究而牺牲的立克次和捷克科学家普若瓦帅克。 1934年,我国科学工作者谢少文首先应用鸡胚培养立克次体成功,为人类认识立克次体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共同特点 在活细胞内生长,在代谢衰退的细胞内生长旺盛 有多种形态,主要为球杆状,大小为(0.3~1)μm ×(0.3~0.4) μm,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 Giemsa法染色呈紫色,光镜可见,具典型细胞壁,有DNA和RNA两类核酸,革兰染色阴性 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四环素、氯霉素等 立克次体毒素属内毒素 除Q热病原体纳克斯体外,多数对一般消毒剂和热敏感,耐低温、干燥。 共同特点 除Q热、战壕热及立克次体痘症的立克次体外,均可进行外斐反应(变形杆菌凝集反应)以协助诊断 病原体宿主主要为啮齿动物(鼠类)和家畜(牛羊犬) 主要传播媒介:虱、蚤、蜱、螨等吸血节肢动物 主要病理改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