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新.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课《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新

抗战八年中,他留了一把胡子,发誓抗战不胜利不剃去,表示了抗战到底的决心。1943年后,因目睹蒋介石反动政府的腐败,奋然而起,积极参加反对独裁、争取民主的斗争。在李公朴追悼大会上,横眉怒对国民党特务的手枪,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 1946年7 月15日在回家途中,遭国民党反动派特务暗杀,用鲜血和生命写完了自己历史上最壮丽的一页,时年47岁。 今天被一位7岁的女音歌喉传唱在电视纪录片《澳门岁月》中的《七子之歌》,作者就是闻一多。 整体感知: 1.文章从哪两个方面来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的? 2.由此来看,文章可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是怎样衔接起来的?有何作用? 3.综合这两个方面来看,闻一多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用课文原话回答) 1. 从学者的方面和革命家的方面来写的。 1. 作为学者和革命者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表现出的主要特点各是什么?为了表现这些特点,作者各选取了哪些事例来证明?他这样做的目的各是什么? 2.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作为学者,闻一多先生前期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而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终于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 作为民主战士,闻一多先生后期积极投身民主运动,敢于为人民讲话,面对凶残的敌人无所畏惧,视死如归,体现出民主战士的大勇,成为中国革命知识分子的楷模。 闻一多在前期和后期所走的道路不同,反应了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但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却是始终如一的。 2、闻一多作为学者时的“说”和“做”,与作为民主战士时的“说”和“做”有哪些不同?彼此有无关联?试根据课文内容做简要分析。 反馈检测 3 作为学者和革命者的闻一多,在“说和做”上,作者各选取了哪些事例? 学者方面 写作:1《唐诗杂论》 2《楚辞校补》 3《古典新义》 革命者方面: 1 起草政治传单 2 最后一次讲演 3 参加游行示威 本文以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总领全文,前半部分介绍了闻先生写作《唐诗杂论》《楚辞校补》《古典新义》三本书的情况,刻画了闻一多先生前期潜心学术,不畏艰辛,废寝忘食,数十年如一日的敬业精神,着力表现闻先生“做了再说,做了不说”谦虚的美德和实干的精神以及严谨的治学态度;体现了闻先生“学者的方面”; 后半部分写闻一多先生“说”了就“做”,言行完全一致,作者选取起草政治传单、群众大会演说、参加游行示威三件事作为例证,表现了闻先生英勇无畏的英雄气概。体现了闻先生“革命家的方面”。 两部分互为补充,使闻一多先生的严谨刻苦的治学态度、无私无畏的斗争精神、澎湃执著的爱国热情以及言行一致的高尚人格跃然纸上。 第二课时 思考: 作者在第一部分选取的这三件事,选择的角度是什么?详略安排有什么不同? 写作《唐诗杂论》是从“做”了再“说”这个角度选材的;其它两个事例是从“做”了也不一定“说”角度选材的。其中第一件事详写,后两件事略写。 例如描写“昂首挺胸、长须飘飘”的从容姿态,以及“你们站出来”这句话具体再现闻先生那令人尊敬的高大形象,使他的精神、品格、作风仿佛都成了可以具体感知的东西,从而突出了闻一多先生的大无畏革命精神. 3 善于运用成语或仿成语结构,使文章结构整齐,节奏感强,精炼含蓄,耐人寻味. 目不窥园  足不下楼 兀兀穷年 沥尽心血 诗兴不作 潜心贯注  心会神凝 仰之弥高  钻之弥坚 不动不响 无声无闻 迥乎不同  一反既往 反对独裁 争取民主 警报迭起 形式紧张 慷慨淋漓 昂首挺胸 长须飘飘 …… 4 运用对偶句 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富于音乐美。 人家说了再做,我是做了再说。 目不窥园,足不下楼。 不动不响,无声无闻 。 动人心,鼓壮志。 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学习这篇课文后,你认为闻一多先生的身上有哪些闪光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请结合实际谈谈。 知遇相惜 亦师亦友 1930年,国立青岛大学入学考试成绩发布,一位20多岁的考生数学零分,作文也只写了三句带感慨的新诗:“人生永远追逐着幻光,但谁把幻光看成幻光,谁便沉入了无底的苦海。”按说,这位考生铁定无法录取。不过,问题是他碰上了一位慧眼识货的主考官。这

文档评论(0)

asd52251365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