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石刻异体形声字声符换用现象分析-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changing phonetic symbols of different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stone carvings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docx

魏晋南北朝石刻异体形声字声符换用现象分析-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changing phonetic symbols of different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stone carvings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南北朝石刻异体形声字声符换用现象分析-analysis of the phenomenon of changing phonetic symbols of different pictophonetic characters in stone carvings in wei, jin, southern and northern dynasties

PAGE PAGE 1 第 1 章 绪 论 1. 1 魏晋南北朝石刻资料出土及整理、研究情况 1. 1. 1 石刻及其种类 石刻,又被称为碑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石刻,是指各种加工过的 石质制品。狭义的石刻专指上面刻有文字的石质材料,包括刻石、碑碣、墓志、 摩崖、石经、造像、经幢、浮图、塔铭等 9 种。《汉语大词典》对“石刻”的解 释为:(1)刻有文字、图画的碑碣或石壁。亦指上面所刻字画的拓本。(2)镌雕 石制品。本文中的石刻指的是狭义的石刻,即上面刻有文字的石质材料。 石刻的种类有很多,但大致可归为三类:(1)纪念性石刻,是指为表彰著名 历史人物或者纪念重大历史事件而树立的石刻。(2)佛教石刻,是指以佛教题材 为内容,以宣扬佛教教义、偶像崇拜为根本目的的石刻。(3)陵墓石刻,是指陈 设在古代帝王官僚陵墓前面神道两侧的石兽、石柱、石碑等地面石刻,以及埋葬 在墓穴中的石墓志、石买地券、石墓门等地下石刻。① 1. 1. 2 魏晋南北朝以前石刻产生和演变的情况 石刻作为中国最早刊刻的版本和宝贵的历史资料,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大 概在周代时,碑就已出现。《仪礼·聘礼》:“宫必有碑,所以识日景,引阴阳也。 凡碑引物者,窆用木。”从这里可知,周代的碑和后世的碑的用途是不同的,在 宫廷中主要用来根据碑在阳光下投下的影子来推算时间,而宗庙中的碑则是作为 拴系祭祀用的牲畜的石桩,并且这时的碑多为木质。 东汉时期重视厚葬,墓碑风行。“自后汉以后,碑碣云起。”②“汉以后,天 下送死奢靡,多作石室石兽碑铭等物。”③从这一时期起,墓碑由木质发展到石质, 而且刻有碑文和文饰。 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是石鼓文。石鼓文指的是刻在十个顶圆底平、形状似鼓 的石头上的文字。它被称为是“历经两千七百多年的石刻文字之祖”。④一般认为 石鼓文是战国时代秦国所刻。此后,到东汉时期,墓碑风行之时,石刻文字出现 了第一个高峰。 ① 梁白泉主编《南京的六朝石刻》,南京出版社,1998 年,第 37 页-46 页。 ②【梁】刘勰著,韩泉欣校注《文心雕龙· 诔碑》,浙江古籍出版社,2001 年 3 月,第 61 页。 ③【梁】沈约《宋书· 志第五· 礼二》,中华书局,1974 年,第 407 页。 ④ 尹博灵编著《石鼓文鉴赏》,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 年,第 1 页。 1. 1. 3 魏晋南北朝时期石刻概况 魏晋时期崇尚薄葬。《宋书·志第五·礼二》中有记载:“建安十年,魏武帝 以天下凋敝,下令不得厚葬,又禁立碑。魏高贵乡公甘露二年,大将军参军太原 王伦卒,伦兄俊作表德论,以述伦遗美,云‘只畏王典,不得为铭,乃撰录行事, 就刊于墓之阴云尓’。”⑤由此可见,当时对于立碑是明令禁止的。此外,当时对 于立碑还以法律加以约束。“晋武帝咸宁四年,又诏曰:‘此石兽、碑表,既私褒 美,兴长虚伪,伤财害人,莫大于此。一禁断之。其犯者虽会赦令,皆当毁坏。’” ⑥此后,禁碑的风气一直延续。“至元帝太兴元年,有司奏:‘故骠骑府主簿故恩 营葬旧君顾荣,求立碑。’诏特听立。自是后,禁又渐颓。大臣长吏,人皆私立。 义熙中,尚书祠部郎中裴松之又议禁断,于是至今。”⑦这里的“至今”可能是齐 萧鸾称帝(公元 494 年)以后,甚至是在梁武帝即位(公元 502 年)以后,即萧齐末 年或者萧梁初年,因为《宋书》的最终定稿就是在这一时期。齐、梁、陈时期仍 然禁碑。《隋书·志第三·礼仪三》载,梁武帝天监“六年,申明葬制,凡墓不 得造石人兽碑,唯听作石柱,记名位而已”。可见,这时候对立碑仍然是采取严 格控制的态度,若要为死者立碑,必须奏请朝廷特许才可以。因此,这一时期, 只有一些达官贵人死后才有机会立碑,普通百姓是望尘莫及的。正是因为官府的 明令禁止,这一时期的墓碑数量大大减少了。尽管如此,从东晋时起,虽然帝王 陵墓前面不设石碑,但官僚贵族竞相立碑,仍然是屡禁不止。⑧尤其是在边疆地 区,立碑的风俗一直是禁而未绝。 统治者禁止立碑,直接促进了另外一种碑刻形式——墓志的发展。墓志是放 在墓里面刻有死者生平事迹的石刻,一般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曰盖,下层曰底, 底刻志铭,盖刻标题。与碑不同的地方是,墓志是置于墓中的附葬品,内容主要 是记述死者姓名、年月、生平事迹等内容。根据考古发掘的资料来看,墓志起源 于秦代。陕西省临潼县秦始皇陵区出土的建造陵墓的刑徒工匠的砖瓦葬铭,标志 着墓志的发端。⑨魏晋南北朝时期,禁止立碑,比墓碑小、可以埋入墓圹的墓志 更为盛行,成为碑刻的主要形式。洛阳出土的晋代永平元年(291)《徐夫人菅洛 墓碑》和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咸阳出土的后秦《吕他墓表》正是由墓碑向墓志过渡 时期的产物。 目前所知道的这一时期最早的碑刻是曹魏的《幺卿将军上尊号奏》和《受禅 表》,两碑均于黄初元年(公元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peili2018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