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弟子规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启示
弟子规对当代中学语文教育启示
内容摘要:《弟子规》是中国古代的启蒙养正、规范言行、防邪存诚、忠厚家风的童蒙养正读物。对中学语文教育有着重要的启示。
关键词:弟子规 育人功能 语文素养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后经贾存仁修订,改名《弟子规》。它是集《论语》《孝经》《孟子》等儒家经典于一身的启蒙养正、规范言行、防邪存诚、忠厚家风的童蒙读物。以《论语·学而》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文”开篇。通篇三言一句、浅显易懂、音韵和谐,意蕴丰富。《弟子规》的核心思想是孝悌仁爱的为人处世原则。而语文教育承载着重要的育人功能,语文学科又是其他学科的基础,在众学科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观整个《弟子规》,我们可以发现,它对我们的语文教学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一.为人处世原则对语文育人功能的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分为处世之道与为人之道。基督教的摩西十诫,佛教的沙弥十戒,都是从各方各面来约束人的行为,使人向善。中国的儒教则认为人本性善,要求自觉并逐步走向内省的修养身心之道。《弟子规》中的“42勿”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强调家庭和睦相处,人人诚实守信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夯实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语文学科是弘扬传统文化的使者,承载着弘扬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的使命。为祖国培养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为文先做人,把一个学生培养成一个人,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健康发展是第一位的。所以育人功能是语文教育的首要功能。下面就谈一谈《弟子规》对语文育人功能的启示的几点见解。
(一)“入则孝,出则悌”先家庭,后社会的孝悌观
梁启超说:“中国古代的政治是家族本位的政治”。中国古代是宗族制社会,很多大家族的家训上都要将“孝”放在首位,“孝”是做人的第一步。先家庭后社会的孝悌观在中国社会就源远流长。《孝经》里讲到“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弟子规》不仅继承了这一观点,还将其内涵作了进一步丰富和完善。“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一方面,我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不要让父母担心;另一方面,要注意我们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不要让父母为我们感到羞愧。当然爱护自己还只是孝的很小一部分,孝还有很多内容。“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告诉我们,要听父母的话,不要违背甚至顶撞父母,虚心接受父母的教诲,努力做一位孝顺的好孩子。当然父母并不是总是对的,当他们不对的时候,我们也不应该大声的争执甚至责备父母。“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为人子女要真诚和悦地劝谏父母,使父母感觉到我们只是针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质疑,对他们的人格还是很尊敬的。父母辛辛苦苦的把我们养育长大,当然应该在父母年迈的时候,尽尽为人子女的责任,好好赡养父母。“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在家对待父母要孝敬,对待兄长也要友好和睦。“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兄弟如手足,兄弟相处重在重义轻财。只有做到兄友弟恭,才能真正的和睦相处。这也是孝顺父母的一种非常重要的体现。在《大学》里有这么一段话,“格物而后知致,知致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儒家一直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先家庭后社会的观念。正所谓,大丈夫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
(二)“谨而信”严律己、宽待人的做人之道
儒家学派特别强调“慎独”。当我们处在众目睽睽之下时,我们会因为道德与法律的约束,比较注意言行举止。当我们独自一个人的时候,就会原形毕露,道德观念遇到严重的考验,这时更应该自律,自我节制——严律己。细节决定成败,严格要求自己应该从细节处入手。“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做事应该谨小慎微,镇定从容,不可冒冒失失,鲁鲁莽莽。“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如果说“谨”是对自己而言的,那么“信”就是对他人而言的了。在文化多元化的今天,我们被良莠不齐的文化与信息包围着,而我们在应试教育中成长起来的大学生,对社会人生缺乏基本甄别能力,无法确立多元文化背景下的主体性与高尚的道德人格。由此,崇尚功利、享乐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在大学生中极为流行,导致他们精神失落,信仰缺失,道德判断存在各种缺陷。信用危机、道德迷失正成为一代又一代人的忧虑与困惑。“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所以要诚实守信,许下的承诺就要想方设法地去实现。不要总是说到做不到,给人留下言而无信的坏影响。正如孔子所言“言必信,行必果”。“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奸巧语,污秽词,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