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字经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三字经校本课程开发实践
一、 开发价值
“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产生于宋代、经明清学人名家重订的《三字经》是我国古代启蒙教育的重要读本。1990年秋,《三字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选入《世界儿童道德丛书》,成为全人类的共同文化遗产。这一精神食粮本应成为我国青少年教育的文化母乳。然而,受流行的世俗文化冲击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蒙学读本被束之高阁,很少有人问津,许多初中生都不知这些读本为何物。即便有学校和教育者提倡学生学习,也往往停留于表面的诵读和抽象的说教,没有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系统性教育,实际效果不佳。针对这种情况,我们秉承弘扬传统的理念,进行了《三字经》校本课程的开发,倡导发挥传统文化在初中教育中应有的功能,试图通过对初中学生进行《三字经》教学,营造读经诵典的良好氛围,让他们在诵读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陶冶情操、厚实人文底蕴;同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文言时的畏难情绪,增强文言语感和阅读能力。
二、 文本重构
《三字经》版本很多,但不管何种版本,文本内容都是不分篇章的。如果不对文本加以重构,会影响教学效果。有鉴于此,我们以清王相《三字经训诂》本为底本,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披沙拣金,进行分篇整合,使之脉络清晰,更具可读性。我们把《三字经》文本内容分为五个部分,并分别加注了标题,尽量做到文本内容归类准确、科学,标题提纲挈领、一目了然。具体处置如下:
第一部分列为“重教劝学篇”,从“人之初,性本善”至“幼不学,老何为”;
第二部分列为“识数知礼篇”,从“玉不琢,不成器”至“此十义,人所同”;
第三部分列为“经典子书篇”,从“凡训蒙,须讲究”至“考世系,知终始”;
第四部分列为“历史演绎篇”,从“自羲农,至黄帝”至“载治乱,知兴衰”;
第五部分列为“勤学成才篇”,从“读史者,考实录”至“戒之哉,宜勉力”。
为了便于教学和实践操作,我们对《三字经》文本的每个部分又侧重从“相关词句”(即《三字经》中与初中文言文相关的词语、句式)和“相关典故”(即与《三字经》内容相关的历史故事)两个层面进行解读。“相关词句”旨在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相关典故”旨在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具体解读如下:
1. 重教劝学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苟”“道”“过”的意义;同义词:“咸”“皆”“悉”“毕”“俱”;文言句式――宾语前置:“幼不学,老何为”。
[相关典故]“伤仲永”“孟母三迁”“五子登科”“疏广和陈万年不同的教子方法”。
2. 识数知礼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次”“所”“从”的意义;古字通假:“弟于长,宜先知”中的“弟”;文言句式――判断句:“三才者,天地人”。
[相关典故]“薛谭学讴”“孔融让梨”“计数趣闻”“俞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天下第一家――义门陈氏”。
3. 经典子书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为”“详”“亡”“诸”的意义;形似字:“既”与“即”;古今异义:“号六经,当讲求”中的“讲求”。
[相关典故]“奇妙的方块字”“《中庸》与《大学》”“伏生口授《尚书》”“齐桓下拜受胙”“《春秋》与《左传》”。
4. 历史演绎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居”“子”“至”“再”的意义;形似字:“迄”与“讫”;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夏传子,家天下”中的“家”。
[相关典故]“伏羲氏和神农氏”“大禹治水”“商汤革命”“霸王别姬”“连横之父――张仪”“君臣书法第一”“杯酒释兵权”。
5. 勤学成才篇
[相关词句]文言词语“而”“虽”“若”“之”的意义;同义词:此、兹、是、斯;词类活用――名词作状语:“上致君,下泽民”中的“上”“下”。
[相关典故]“史官董狐的故事”“佩挂六国相印的苏秦”“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大器晚成”“李泌赋棋”“一目十行”“韦编三绝”“铁杵成针”。
三、 课程设置
我们把“《三字经》校本课程”列入初中教学计划,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三字经》是用浅易的文言文写成的,学生感兴趣,易接受。但考虑到初一学生文言文刚入门,初三学生复习迎考任务重,因此《三字经》校本课程安排在初二年级上学期或下学期。具体教学时间为每周1课时,共14课时左右,即“重教劝学篇”“识数知礼篇”“经典子书篇”各2课时,“历史演绎篇”“勤学成才篇”各3课时,考查2课时。《三字经》校本课程以《三字经》为文本,延伸到与之相关的初中文言文,一般安排专职语文教师授课。
四、 教学设计
根据《三字经》校本课程的特点和初中学生的实际,我们设计出“导引―诵读―探究―拓展”的基本教学模式,做到与文言文教学、传统文化教育融为一体,讲究自主、合作、探究。
(一) 导引
(与“相关典故”相链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