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所谓”的风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不知所谓”的风格   摘要:李商隐作为晚唐时期的一位重要诗人,其诗歌的朦胧和难解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本文试从《锦瑟》出发,在深入理解其朦胧诗风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用典”和“留白”这两个角度出发,剖析造就其朦胧诗风的深层原因。   关键词:朦胧;用典;意象;留白   唐代作为诗歌发展的盛世,其间文人墨客浩浩汤汤,佳作名句不可胜数,李商隐,作为唐代诗歌史上的最后一位押阵大将,李商隐出乎意料的为这个“诗歌的王朝”给出了一段别样的结语。若是问唐代的诗家中哪位堪当魁首,这样的问题除了引发无休止的争议外,注定是没有答案的,但若是说哪家的诗最迷离恍惚、曲折唯美,却是非义山莫属。   一、不知所谓却饱含深情   黄叔琳《李义山诗集笺注序》有曰:“汉魏六朝三唐之诗,其中有不易解者累累而是,世人率以粗心读之,则以为无不可解耳。盖诗者志之所之也,志深者言深。乍而求之,得其浅矣,或未得其深,故曰`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读诗而得其志其难也,昔之君子犹亦病诸?以吾观于唐人李义山之诗,抑何寓意深而兴远也!往往一篇之中,猝求其指归所在而不得,奥隐幽艳,于诗家别开一洞天。”   义山之诗向来以难解著称,虽然后世笺注者不少,但钩沉索隐,穿凿附会,反倒让诗意更为晦涩难懂。黄叔琳所言却是一语中的,求其旨归而不得,是为难解。最典型的就是锦瑟:   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王士祯在《戏仿元遗山论诗绝句》中曾说“一篇《锦瑟》解人难”,说明即使到了清朝,《锦瑟》的意义仍然是未解之谜。从传统的诗词角度来分析,《锦瑟》确实难解,尤其像“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这样的句子倒是有几分西方意象派的影子。   其实中国的古典诗歌讲究意境,本身就很有意象派的风格。《义山把内心朦胧的画面都凝结为了诗歌中迷离恍惚的意象。不同于绝大多数存在逻辑关系的诗歌,义山之诗中,意象间所具有的某种共通的象征意义成为了联结诗歌句与句之间唯一的纽带。   读《锦瑟》,仿佛神游于太虚幻境,锦瑟的弦音悲悲戚戚,仿佛在与旧日时光挥手言别,庄生与蝴蝶似真似幻,望帝化为杜鹃声声哀啼。一轮圆月下,沧海之珠正泛着盈盈的泪光,蓝田日暖,蓝田山中的璞玉在轻烟袅袅中若隐若现。究竟是引经据典还是义山心中之境,心灵与外物之间的界限若有若无。但诗的意义是什么?除首尾两联隐隐暗示追念往日情怀,其余并无清晰所指。喻体本身的朦胧性加上主体的缺失,共同构成了义山诗中多层次的朦胧境界。   诗歌意义的不确定会给诗歌阅读带来困难,但这仅仅是针对诗歌意义的追寻。义山之诗朦胧而不晦涩,对于《锦瑟》,其思想内容虽然难以有定论,但凄迷唯美的意象却有很强的感染力。李商隐诗歌虽然朦胧难懂,但并不是拒人千里之外,恰恰相反,义山之诗往往亲切可感。   义山的诗歌成就是多方面的,除了《锦瑟》《无题》这样的“朦胧诗”之外,政治诗也是李商隐颇为引人注目的领域。他的政治诗,细致的反映了晚唐政坛上的风云变幻,忠实的记录了大唐王朝日趋走向衰落的历史脚步。但相比之下,广于传颂的仍然是义山的所谓“朦胧诗”。由此看来,诗歌的写作并不一定以意义的表达为目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的传达和共鸣,对于读者来说,读诗也不是被动接受,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   二、“朦胧”诗风成因   1、主观化的用典。以《锦瑟》为例,全诗八句之中有四句都全由用典而来。义山之诗偏爱大量用典,其组织结构的严密堪称独步。、值得一提的是,不同于宋初西昆派简单的把典故加以罗列,让整首诗晦涩难懂,味如嚼蜡。义山之诗的用典好比聚沙成塔,形成了一个完整且和谐的整体。除《锦瑟》之外,这一点在他的《隋师东》中亦有体现:   东征日调万黄金,几竭中原买斗心。   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   但须?N?|巢阿阁,岂假鸱?{在泮林。   可惜前朝玄菟郡,积骸成莽阵云深。   此诗大致作于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至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横海镇节度使李全略病死,其子李同捷称留后,朝廷经年不问。大和元年(827年),朝廷发兵征讨,由于军政腐败,战事日久,直到大和三年(829年)四月才初步平定,耗尽国家大量资财,百姓也死伤无数。诗歌的中间四句类似于《锦瑟》,也是一句一典。本来无甚关联的几个典故经过李商隐的组织,彼此之间形成了内在联系。通过典故的连用,诗人一针见血的指出了叛乱发生的原因,以及战火对百姓生活造成的惨痛灾难。其中“军令未闻诛马谡,捷书惟是报孙歆。”分别选用了诸葛亮为守军纪挥泪斩马谡,以及王浚虚报战功后被戳破这两个典故,用“未闻”和“惟是”两个词相串联,一正一反之间,形象的反映了晚唐时期的官兵是如何军纪松弛,只顾着追名逐利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