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伤逝留下意义空白
伤逝留下意义空白
在《伤逝》的阅读历史中,涓生这样一个平凡、庸俗的人,一直牢牢地掌握着话语权,因为他是所谓的智识者。然而,我们却不能因为子君的形象模糊不清去责备鲁迅的不公,鲁迅是属于整个民族的,他已经为民族的沉疴耗尽了自己所有的心力,况且鲁迅在创作时重视的是内心世界的真实体验,他是按照自我体验优先原则进行创作的;选择涓生这个类似智识者的视角,当然有利于作者反思悲剧产生的主要原因并进行自我反省。再说,鲁迅作为真正的智识者,在当时的情况下内心已是苦不堪言,而对人性黑暗的理性洞察使鲁迅内心的黑暗更为沉重,可以说,鲁迅自己内心的苦楚已经沉重到这种程度,他已无心力去关心他不熟悉的人的内心感受。
但是,令人不解的是,在对作品的研究中,涓生的忏悔几乎成为唯一的视域。长期以来,对于造成子君、涓生悲剧的社会原因的分析,对于诸如“个性解放失败”、“自我神话破灭”之类的话题,我们的研究已经给予了足够的关注。今天,我们可否换一个视角,从人性的视角去解读子君和涓生的内心世界?我们将会发现,在个人生存受到威胁时,人性中美好的一面是如何渐渐滑落,人性中的黑暗是如何渐渐扩散直至完全吞噬人的良知的。
涓生之所以抛弃子君,主要是自我保全的需要,也就是说是他自己继续甚至是更好地生存下去的需要。其余的诸如“不爱”、“说出真相”之类的理由,仅仅是一块遮羞布。读者也许羞于承认这样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热血沸腾的五四青年会为了自己存活下去而毫不犹豫地推开曾经的爱人甚至是战友,但是当时的情况确实如此,因为从小说中我们可以读得出来,涓生已经预感到和子君的分离可能就是把她推向死路。小说中写到,正当涓生想对子君说出“不爱”的事实时,脑海中闪过一个念头“我也突然想到她的死,然而立刻自责,忏悔了”,但是为了他自己的生活,他果断而又清楚地告诉仍然爱着他的子君:“我已经不爱你了!”
涓生与子君同居以后,我们可以看得出,“不过三星期”,获得爱情后的涓生对子君开始有点失望了;当生计的艰难接踵而至时,涓生的感情之火就熄灭得更快了。失业后的涓生要振作,要飞翔,他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个人奋斗的梦想上,然而种种努力一时付诸东流:他登出的求职小广告石沉大海,发表的小品文只收到五角钱的书券,五万字的译文投出去后没有下落,一切发出的求援书信都没收到回音。在眼前的生活压力下,涓生暴露出他自私自利的本性,他把堕入困境的责任全部归咎于子君,他明知子君走投无路却铁了心要说出“不爱”的话,他为自己开脱,说是为了“说出真相”。
其实真相又是什么呢?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把人的需要依次分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等五个层次;根据他的理论,处于最底层、最基本的需要是生理需要。饮食男女就是一种生理需要,涓生正是听从原始生命力的召唤和子君走到一起的,只是他的所作所为难以让人相信他实现了对生理需要的超越,至少让人怀疑他是否真正爱过他人;这究竟是因为涓生天性如此还是因为他爱不起呢?饮食男女看来纯属“个体欲望之情”,但涉及到爱,这就渗入了社会文化属性,也因此就有了群体生活的规范了,比如“爱要负责任”就是一种规范。这样,个人的自由和群体的规范之间的矛盾就构成人性中的主要矛盾,灵与肉、理智与情感的对立冲突是其主要表现形式。涓生作为一个觉醒了的知识分子,他内心的冲突是非常剧烈的。在感情上,他在婚后生计艰难时不断想到摆脱婚姻的负担,以便自由地飞翔;在理智上,他预感到这时离开子君,意味着把她推向绝境。内心犹豫的结果是,涓生自我保全的欲望太强烈,这使得他的良知只是一闪而过――即使没有他所谓的爱,同情和怜悯也是人性的温暖啊。然而涓生以“说出真相”为借口,心里连仅存的一点恻隐之心也容纳不下了,在他推开子君的那一刻,他的人性也处于最黑暗的时刻。
和涓生一样,子君也是一个以感性见长的人,不同的是涓生的感性冲动始终指向自己,子君的感性冲动则可以归结为盲目的爱。从这个意义上讲,子君和涓生都不是人性十分健全的人,这也许是因为他们太年轻,所以他们都缺乏承担苦难的能力。尤其是子君,她的单纯和善良使她像一株娇嫩的花朵,在来自家庭和社会的风雨夹击下很快凋零。
可以说,子君从迈出父母家门的那一刻开始,她心里知道,现在这世上只剩下涓生是她可以信任、依靠的人了;如今,连涓生也不爱、不要她了,她还能指望从这个世界上搜寻到什么呢?子君眼里的闪光和她周围的黑暗形成了强烈的反差。
子君死前到底想了些什么?这就是小说给我们留下的意义空白。是的,她是涉世未深的少女,但并不懵懂无知,她是个受过“五四”个性解放思潮启迪的青年,她的悲剧的主要原因是她过于相信爱情的力量,也就是过于相信他人,这个主要原因我相信是跟当时的社会环境扯不上关系的。爱蒙住了子君的眼睛,让她无法洞穿人性、人情的冷暖嬗变的铁律。那么,究竟有没有对爱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