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分律词汇特点.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四分律词汇特点

四分律词汇特点    [摘 要]《四分律》是佛教律藏的经典,是汉语史不可多得的语料,其口语性极强,能够较好地反映汉语的实际使用情况。其口语性主要体现在词语的运用上,《四分律》的词汇特点概括为三点,即大量口语成分、大量复音词及丰富的外来词。    [关键词]四分律;口语特点;复音词;外来词   《四分律》,亦称《昙无德律》,原为印度上座部系统昙无德部所传戒律。据吕?《新编汉文大藏经目录》:“《昙无德律》,60卷,姚秦佛陀耶舍译。”《四分律》由四部分构成,初分为比丘戒,共21卷,即四波罗夷、十三僧伽婆尸沙、二不定、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九十波逸提、四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及七灭诤法,共250戒;第二分为比丘尼戒(即八波罗夷、十七僧伽婆尸沙、三十尼萨耆波逸提、一百七十八波逸提、八波罗提提舍尼、百众学、七灭诤法,共348戒)和二十犍度中的前三个半(受戒、说戒、安居、自恣前半部分),共15卷;第三分为中间十四个半犍度,即自恣(后半部分)、皮革、衣、药、迦?那衣、拘?弥、瞻波、呵责、人、覆藏、遮、破僧、灭诤、比丘尼、法等犍度,共13卷;第四分为房舍等杂法,即最后两个犍度,共11卷。   藏经主要是由经、律、论三部分构成,称为“三藏”。“三藏之中,除‘经’而外,‘律’藏蕴含口语词汇资料颇丰,值得注意。”《四分律》就是律藏的经典,加上其中的戒律又有“随犯随制”的特点,从而使得该书口语性极强。该书用语特点可以归为三点:其一,大量口语成分;其二,复音词较多;其三,丰富的外来词,大多是关于佛教戒律的。这三个特点决定了该书是汉语史研究方面不可多得的语料,尤其对于中古汉语研究更是意义重大。   一、大量口语成分   佛典文献的初衷是为了宣传佛教、弘扬佛教,其受众大多为普通老百姓,所以其语言风格倾向于通俗。吕叔湘先生曾提到:“宗教是以群众为对象的,所以佛经的文字也包含较多的口语成分。”又明确指出:“白话的兴起跟佛教大有关系。”汉译佛典除了原有的口语成分以外,又增添了译者本身所具有的汉语口语成分。梁启超先生在《翻译文学与佛典》中曾指出:“佛恐以辞害意且防普及,故说法皆用通俗语。译家惟深知此意,故谴语亦务求喻俗。”为了达到宣传弘扬的效果,汉译佛典就不得不采用平民化的俗语,正如季羡林先生《三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里所说:“佛(还有他的继承人)对语言的态度是讲求实效的,抱着‘实用主义’的态度。他们最高目的就是要宣传教义,宏扬大法。谁听懂什么话,就用什么话向他宣传。违反这个规定,对牛弹琴,就是犯罪。”《四分律》作为律藏,它更加具有实用性,即告诫僧尼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自然要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这就使得《四分律》中包含大量口语成分,其用语的口语特点非常明显。   词汇方面的口成分首先还是体现在常用词的使用上,如“船”已经完全取代了“舟”,前者共出现97次,后者没有出现,而且还出现各式各样船,如卷1:“船处者,小船、大船、台船、一木船、舫船、橹船、龟形船、鳖形船、皮船、浮瓠船、果船、悬船、?船。”(22/574)“脚”部分场合取代了“足”,如卷8:“诸比丘受请后遍行诸房,见故坐具在温室中,或教授堂中,若经行处,若洗脚石上,或在户前?上,或在?上,或在龙牙橛上,或在衣架上,或在绳床、木床上,或在枕上,或在地敷上,处处狼藉,无人收摄。”其中“洗脚石”中的“脚”当是脚掌的意思。另外,表示寻找义有些场合用“寻”、“觅”,“求”、“索”的地位受到动摇,如卷18:“波斯匿王大臣寻王车迹,来诣园中。”(22/689/b)又如卷9:“时六群比丘畜钵好者持,不好者置。如是常营觅好钵,畜钵遂多。”(22/621/c)汪维辉先生(2000)认为:“在南方口语中以说‘觅’为主,也说‘寻’;在北方在基本说‘寻’,很少说‘觅’。”在文人诗当中这一结论可能是正确的,但放眼佛典文献则值得商榷,仅《四分律》中“觅”就出现103次。还有一些常用词反应六朝口语的,如建造房屋用“起”,穿衣服用“着”,使某物着火用“烧”不用“焚”等。   口语成分还体现在新词的产生上。新产生的词语又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意义和形式都是以前未有的词语,这类词语大多是伴随着新事物的出现或新概念的涌入而产生的,如甘博039卷49:“彼长者清旦有事欲往余处,即遣人语言:‘汝往道路街巷,见出家人将来。’时使人受教已,即往出外求觅,见,语言:‘阿夷!来,与汝食。’”其中“阿夷”是对尼姑的称谓,是流行于口语中的新产生的词语。《佛光大词典》收有“阿夷”,并设有两个义项:(一)梵语a^rya,巴利语arya或ariya。音译阿梨耶,讹略作阿夷。意译尊者、圣者。乃对通晓谛理者之敬称。(二)为中印度迦毗罗卫国仙人阿私陀(梵Asita)之别名。这两个义项均不能解释例句中的“阿夷”。此处用例中的“阿夷”当是对尼姑的称谓,“阿姨”《四分律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