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保护石屏古城传承古城文化.docVIP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保护石屏古城传承古城文化   [摘 要]石屏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在这块美丽富饶的土地上繁衍生息。石屏县城是建在一个浮在水面的大神龟壳上,凿穿龟壳,便是水层。石屏县人才辈出,历代先贤创造出了灿烂的文化,留下了丰富宝贵的文化遗产。   [关键词]石屏古城;传统民居建设;古城文化;保护传承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7)09-0293-01   一、石屏古城概述   石屏县具有悠久的历史,文物是人类创造历史的见证,有牛街迭亩龙得莫白山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锛,就是有力的证据,春秋战国时期,少数民族先民就已经掌握了利用自然铜和冶炼铜、锡、铅等金属来制造工具和武器。石屏县(异龙镇)位于县境中部坝区,建成区面积约5.5公里。古城位于县城东部,以15米环城路为界,即北至石屏一中以北16米规划道路,南至石屏城门以南的环城南路,东至环城东路,西至环城西路(环城路红线控制15米)。总紫线保护范围56.5公顷。目前,古城内延续和承载着重要历史文化特色的街区为东正街、西正街、南正街、北正街、文成街和诸天寺街六条。据传明万历年间石屏知州萧延对是位精通山水地理的舆家,他认为石屏县城是建功立业在一个乌龟壳上,因而街道布置形式如同龟壳上的花纹。   二、石屏古城丰富独特的文物古迹   经数百年沉淀,留下了丰富的中原文化与边域民族融合的文化遗产。据《石屏县志》记载,境内原有明清两代寺观93座,宗祠家庙191个、坊表10余座,古民居、古建筑随处可见。现保存完整的石屏古城,面积56.5公顷,是滇南地区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传统汉文化最为发达、历史文化遗迹最多、文物古迹最为富集的地区,有“滇南明清民居博物馆”之称。清至民国年间,建筑经典频出,目前,古城区有县人民政府挂牌的保护民居192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个即企鹤楼建筑群、文庙建筑群、来鹤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个即袁嘉谷纪念馆、吕家禄私宅(原陶村乡政府);州、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9个。   三、石屏古城历史文化价值认定分析   石屏古城区历史悠久,文化积淀深厚。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开始建孔庙,立庙学,人文蔚起。明清两代县域内先后设有书院9座,私塾、家塾、教馆上百处,先后出文进士65名(其中翰林16人),武进士11名,文举488人,武举150人,贡生760人。光绪癸卯经济特科一等第一名(经济特科状元)袁嘉谷,也出生于古城南正街22号。由于文风兴盛,人才辈出,石屏于明万历年间获“文献名区”赞誉。石屏古城历史文化内涵丰富,具有不可复制的价值,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文化   早在夏商周时期,石屏属中华九州的梁州。先秦时楚将庄?~入滇曾定为楚地。汉代属益州郡胜休县,蜀汉建兴三年(225年)属兴古都。西晋泰康二年(282年)属宁州梁水郡。唐天宝十一年(752年),本地彝族先民乌么蛮在异龙湖小瑞城筑未束城,始称石坪邑,隶属通海郡。元代始置石屏州。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三月,改石平州,后改石屏州。清代沿袭明制。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石屏县,沿袭至今。古城历来为州、县治所,故名“屏邑”。明代嘉靖三十年(1551年)始筑土城,方有城垣;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因旧址改筑砖城。从汉实行郡县制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悠久历史,这是石屏古城的一大特色。   (二)教育文化   石屏地处偏僻,设学稍后于省。地方教育始于元代而盛于明清。民??《石屏县志》卷七载:“石屏自元代至正间(1341―1368年)建文庙,立庙学,建学设科,人才辈出。明清两代文教诞敷。”教育的兴盛,使得地方风俗大变,民间不问贫富,皆以教子读书为荣。古城内更是创办书院、设私学和义学成风,建于清咸丰元年(1851年)的玉屏书院,作为教育圣地培养了众多人才,创建160余年来,成为石屏重教兴文、传递文明的历史见证;民国十二年(1923年)成立的的“云南省立石屏中学校”为云南近代教育史上较早的学校,其校址现仍存于古城区。三百年多前,知州张毓瑞在石屏创办第一个义学,专供贫困家庭子女读书;邑人孙颖立志办学,帮助贫困学生,三十余年为石屏培养了许贺来、张汉等众多科举人才。   (三)名人文化   明清以来,石屏以文化盛敷、人才辈出而享誉滇中。民谣有云“五步三进士,对门两翰林,举人满街走,秀才家家有。”石屏科举人才之多冠于南滇,仅次于云南府(即今昆明市)和大理府。众多科举学子中,涌现出许多著名人物,如明代刚直不阿的谏官许?t,敢于在朝廷上为贤臣抱不平;许贺来笃学卓行,成为云南清代第一位“开风翰林”;张汉二次考取翰林;陈沆才高八斗,与昆明王思训、元江马汝为成为“滇中三杰”;陈履和积一生财力为恩师崔述刻书刊印,使清代大经学家、散文家崔述的《考信录》风行海内外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