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学堂乐歌兴起及对中国当代音乐影响
学堂乐歌兴起及对中国当代音乐影响
摘要:学堂乐歌产生于中国19世纪清末民初,对中国社会的发展起过十分重要的作用,并一直影响着中国的当代社会。从历史来看“学堂乐歌”应该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产物,当时的中国社会极贫极弱,人民软弱可欺,在此情况下,众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团结、进取为宗旨的国民精神改造的问题。而音乐则成为了有效改造国民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学堂乐歌是处于中国社会的危难时刻的中国的社会精英们为了救中国的目的,主动的向外国音乐学习而来的一种新的社会形式,是将音乐教育作为社会化的国民素质教育的起始点,是我国音乐史上的里程碑、开路石,对中国近现代的音乐的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学堂乐歌;历史;作用;影响;意义
【中图分类号】 G633.95 【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1-1297(2012)09-0244-02
在长达5000多年的中国灿烂文明的历程种,华夏子孙坚强不屈,创造了辉煌的文明,其中也包括灿烂的音乐文化。这些硕果累累的精神文明,曾指引着中国人民开创了一个又一个盛世,引导着一个又一个时代的到来。洪钟大吕代表着秦汉文化的鼎盛,霓裳羽衣伴随着隋唐文化的兴衰,评弹小曲吟唱着明清文化的故事,那又是什么为我们现代的精神文明吹响了时代的号角呢?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从鸦片战争到《南京条约》搭配“戊戌维新变法”到《奏定学堂章程》到“五四运动”,中国传统文化理念中的“天朝上国”“中心帝国”的迷信,受到了致命的野蛮的打击。中国文化开始在反思自己失败的同时,被西方的文化冲击着,一大批爱国知识分子开始热衷于追求“西学”,“西学”中的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受到了中国人民的极大关注。忧国忧民的文化先驱们开始思考如何用“西学”来拯救中国民众愚昧的心志,振奋中国人民的精神。几经探索之后,终于由“学堂乐歌”吹响了时代前进的步伐,开创了中国文明的新篇章。
一 乐歌的背景
1.从历史来看“学堂乐歌”应该是中国社会变革的一个产物。鸦片战争之后,船坚炮利的外国列强使中国陷入了双半社会的深渊,清政府腐败无能,苟且偷安,致使中国人民抗敌心志呈现一盘散沙的状态。在这种情况下,众多爱国的有识之士,提出了以团结、进取为宗旨的国民精神改造的问题,而音乐则成为了有效改造国民精神品质的重要手段。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改良派文人因此开始极力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大教育作用,梁启超在目睹了日本学校唱歌后就曾感慨道:“盖欲改造国民之品质,则诗歌、音乐为精神教育之一要件”“今日不从事教育则已,苟从事教育,则唱歌一科,实为学校中万不可缺者,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1]。于是在“戊戌变法”时,他们积极兴办新式的文化教育,提出了废八股,设学校的主张,在变法失败后,还积极提倡在学校中设立乐歌课,发展学校音乐教育,鼓吹音乐对思想启蒙的重要作用,借此来传播新思想,唤起年轻一代“救国图存”的立国大志。而这些一系列的运动对“学堂乐歌”的诞生都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是“学堂乐歌”产生的社会孵化巢。
2.从曲调来看,最初的学堂乐歌基本上一种填词歌曲,选用的曲调大多是欧美和日本的歌曲曲调。这是当时的中国近代音乐先驱们为了改变当时“举国无一人能谱新乐,实为社会之羞也”的局面而提出的一种折中之法,同时,这也与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新文化运动紧密相关。当时的中国社会“极贫极弱”而近邻的日本则因为“明治维新”而渐渐强大,那些正如饥似渴的寻找着成功范例的中国革命先驱们不可能不注意到日德的成功,所以“远法德国,近采日本”的主张盛行一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也著书立说,介绍日本学制或去日本考察,而当时留日的许多人中也有人开始立志从事音乐教育,开始学习考察日本的唱歌教育,并学习写作新乐。他们回国之后,就将日本学校唱歌的创作方式“选曲填词”介绍到了中国,并创造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批学堂乐歌。这其中许多作品的曲调还包括日本词作家填词在日本已广为流传而被中国的学堂乐歌作者们所填词而成为中国学堂乐歌的,最为人熟悉的便是李叔同填词的《送别》。由此可见,中国的学堂乐歌的内容和创作方式很多地方受了日本音乐的深刻影响。当然,我们也不能说学堂乐歌的创作手法完全就是一种仿效日本学校唱歌的行为。因为我们不能忽略这么一个事实,即:诗词在音乐中也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从“填词”这一创作途径来看,学堂乐歌的创作并没有脱离中国传统音乐的创作方法,它大多是用中国的古典诗词来作为歌词或用古典诗词的创作手法来创作歌词的,例如:李叔同的《将进酒》、《行路难》等。其外,也有很多著名的学堂乐歌是采用中国曲调来填词创作的,并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如李叔同用民间器乐曲《老八板》填词的《夕歌》、《祖国歌》等。后来渐渐的还有了我们自创曲调的乐歌,如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