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三伏贴原理及临床应用
三伏贴的原理及临床应用
【摘要】探讨了三伏贴的起源、理论依据、用药、选穴、注意事项。
【关键词】三伏贴;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应用
【中图分类号】R24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23.00.02
三伏贴是中医特色疗法,它是利用三伏天阳气旺盛的时间点进行穴位贴敷的外治法,它主要用于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虚寒性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经常反复感冒,风湿性关节炎等疾病,现对其原理剖析如下。
1 三伏贴的起源
自清代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喘门》就有记载“诸气门下?喘。冷哮灸肺俞、膏肓、天突有未有不应。夏月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方用白芥子净末30 g、延胡索30 g,甘遂、细辛各15 g,共为细末入麝香1.5 g,杵匀,姜汁调涂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涂后麻冒疼痛,切勿便去,候三柱香足,方可去之。10日后涂一次,如此三次病根去矣!”由此可见三伏贴起源于清朝,并且疗效甚好。
2 三伏贴的理论依据
2.1 经络理论
《素问?四时逆从论》曰:“春气在经脉,夏气在孙络,长夏在肌肉,秋气在皮肤,冬气在骨髓。”《灵枢?终始》亦曰:“春气在毫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素问?疟论》曰“若腠理疏松则汗孔多开”,“夏气在孙络、在皮肤”说明夏季经络气血较表浅,全身经络最为通畅,夏季腠理疏松,孔穴多开,阳气最为旺盛,这时将阳性、热性的药物贴敷于相应的腧穴,药物则更易于透达肌肤,渗入经络,有利于药物吸收,鼓舞激发人体的阳气,提升正气[1]。因此,三伏天是一年中扶阳祛寒的关键时期。
2.2 天人合一、阴阳理论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篇》“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符合四时阴阳变化的根本规律,人应该顺应自然界季节的变化进行相应的养生,违背便会败坏身体。夏季三伏天天气炎热,是阳?庾钔?盛的时期,故此时宜养阳。“冬病”多为寒邪侵体,阳气亏虚所致,而为阴。冬病夏治就是借助夏季阳旺,人体内寒凝之气易解的状态,加用补阳、温里药外敷,更好地发挥以阳克阴、扶阳祛寒的作用,夏季治疗冬病如同“顺风使帆”。冬季治冬病,患者体质偏虚寒,再加上环境酷寒,两寒夹击,即使外敷温里扶阳药也如“逆水行舟”治疗比较困难[2]。这是春夏养阳人顺应自然防病治病的养生观念。
2.3 五行理论
三伏天是根据古代干支纪日法推算而来的,以夏至后的第三个庚日为头伏第1天,10天为一伏,天干有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10个,中伏第1天也为庚日,依此类推,三伏第1天也是庚日。天干庚辛五行属金,对应肺,庚为第1天,是阳干,辛为第2天,是阴干,庚辛日贴敷均可补肺气,但庚日贴敷较辛日效果偏好,因此,贴敷一般选择在每伏的第1、2天是为了与天干庚辛肺金相对应。
五行土对应长夏在脏属脾,金对应秋在脏属肺,脾生金,二者为母子相生关系,长夏养阳有培土生金补脾益肺的作用。
《素问?六节藏象论篇》中“长夏胜冬”胜在五行为克,意为长夏阳气足可克制冬季的寒凉,人在伏天补足阳气,到冬季不易被寒凉侵袭就起到防治呼吸系统疾病的效果。如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等大多是肺气虚,卫外功能差,到冬季寒气袭肺,最易发病,而三伏贴在长夏阳盛时贴敷温肺气祛寒痰药以补脾益肺、扶阳驱寒,补足了长夏之阳便可克制冬病慢性支气管炎,反复感冒等的发生。冬病夏治如顺风使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 药物选择
清代名医张璐的《张氏医通?喘门》中有“白芥子净末30 g、延胡索30 g,甘遂、细辛各15 g,共为细末入麝香
1.5 g,杵匀,姜汁调涂”现代多以此为主,可根据患者病情辩证加药。
白芥子辛温,归肺经,用于寒痰壅滞、咳嗽气喘、胸满胁痛、痰湿阻滞经络所致的肢体关节疼痛,善祛寒痰及皮里膜外之痰。外用有发泡的作用,古代称天灸。通过刺激局部穴位皮肤,以激发经气,调理脏腑补充阳气为君药。
细辛辛温归肺肾经用于寒饮伏肺、咳嗽气喘、痰多清稀、鼻塞头痛、时流清涕。与白芥子共为君药二者合用加强了温肺散寒平咳喘的功效。
甘遂苦寒归肺经,可使潴留之水饮痰饮排出体外,甘遂末水调外敷有消肿散结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白芥子导致皮肤的红肿、水泡。
延胡索辛散温通,既活血又行气,加强药物的经络脏腑传导作用,并且有良好的止痛功效。
麝香辛温,辛香走窜之性甚烈,具有较强的开窍通闭作用,加强药物的皮肤穴位的吸收。
生姜汁引药入脾肺经,并作为液体调和三伏贴诸药粉,共为使药。
4 穴位选择
主穴选大椎、双侧肺俞、双侧膏肓、双侧风门、天突穴,可根据患者病情辩证配穴。
大椎:属督脉,位于笫七颈椎棘突下凹陷处。督脉为阳脉之海,用大椎可温督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