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知识精英与大众文化关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河南梆子改良考察
知识精英与大众文化关于民国时期知识分子对河南梆子改良考察
[摘 要]在晚清时期,戏曲因其通俗性及普及性的特点,开始受到知识分子的普遍关注。他们希图通过对戏曲的改良,达到启蒙社会的目的,于是发起了一场戏曲改良运动。河南的戏曲改良,晚清初见端倪,到民国时期才有较大发展。河南梆子主要流行于农村和下层社会,民国时期知识分子看到其普及的优点,对其进行了全面革新,使其变成一个重要的地方剧种。在梆戏改良过程中女演员大量登台,她们精湛的表演使其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关键词]民国,河南梆子改良,知识分子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7-6241(2011)20-0026-06
河南地方戏大约兴起于明末清初,主要剧种有锣戏、梆子戏(也称土梆戏、河南梆子)、弦戏。到清末,京剧在开封及一些商埠有较大影响,二夹弦、道情戏、花鼓戏等地方小戏先后在一些地区流行,外来剧种秦腔、河北梆子在各地也有演唱[1]。 1929年《河南新志》中提到的剧种有17个。民国时期河南地方戏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娱乐工具,影响较大剧种有京剧和河南梆子。二三十年代知识分子对河南梆子的改革以及著名艺术家的表演,使河南梆子的演出水平和地位大为提高。这一时期河南梆子的演出中出现了大量女演员,很多成名的女演员也常为社会各界举行义演。抗战时期河南梆子适应抗战要求,编演了一批反映抗战的剧目,颇具爱国色彩。战争使艺人和戏剧班社四处流动,客观上导致了河南梆子向周边地区的发展。
一、河南梆子之“土”
清末徐珂所著《清稗类钞#8226;戏剧》中也提到了土梆戏的情况:
土梆戏者,汴人相沿之戏曲也。其节目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道白唱词,悉为汴语,而略加以靡靡之音。其人初皆游手好闲之徒,略习其声即可搭班演唱,以供乡间迎神赛会之传演。[2]
这里的土梆戏就是指河南梆子。之所以冠以“土”字,是因为其内容俚俗,唱词及道白全是妇孺能解的开封方言,唱腔旋律及伴奏乐器也很简单,化妆服饰粗俚,经常演于草台之上[3] (p.9)。同时也是同山、陕梆子相区分。
内容上“大率为公子遭难,小姐招亲及征战赛宝之事。而节日赛会、酬神或者丧葬演戏,不乏有《搓柱》《掐荆芥》等“臊戏”[6] (p.7),还有《杀子报》《大劈棺》等凶杀、恐怖戏[7] (p.29)。“最俚鄙淫秽,民间尤尚之”[8],“盛行于下等社会”[5],至民国初期,“所谓上流人物是从不看‘土梆儿’戏的,怕失了身份”[9]。
化妆简陋,“衣衫褴褛,面形菜色,诚南人所云‘三只破箱子,十个叫化子’者也”[10] (p.121)。民国初年巩县后庄科班因买不起服装曾光脊梁演出,有谚语云:“曹家的戏,王家的箱,一把大刀两杆枪,唱的啥?伍子胥保娘娘,娘娘穿的黑背褡,伍子胥打着赤脊梁。”[11] (p.587)河南梆子因其“化妆粗陋,剧词卑鄙”,“不能开园卖座”[4]。“仅流行于荒村鄙邑间,而省会为绝迹”[5]。
道白唱词,悉为汴语,而略加以靡靡之音。“其人初皆游手好闲之徒,略习其声即可搭班演唱,以供乡间迎神赛会之传演”[2]。“未免过于粗俗”,“说白完全土语又觉得鄙俚,使人听之殊觉不耐”[5]。如豫西戏常有“‘包老爷拿个大锅奎’、‘正宫娘娘烙大饼’、‘孤王给你卷大葱’等等一类妙文”[12]。而《打金枝》一剧,当公子被郭子仪之子郭爱所殴,哭诉于唐王驾前时,曾唱四句妙词,“小郭爱太无理,他不该把咱爷们欺,打了为奴还不算,不该骂为奴是狗X的”。《陈州放粮》中,“王白:‘你要去,千万不要苦害孤的百姓。’包白:‘要害百姓,是个鳖羔。’包辞别王驾在途中所唱为:‘放粮路过荞麦地,捉个鹌鹑是牡的’”[13]。民国初年《豫言报》评论豫剧天兴班“剧词卑鄙,该班只能于各庙酬神演剧,不能开园卖座。再因皮簧班中牡丹花、十三旦尚在梁苑,下里巴人自不能与阳春白雪相提并论”[4]。粗俗的一面阻碍了土梆戏进入城市发展和进行改良。
二、进入城市的努力
“河南戏剧,旧分京调、帮腔、本帮三派。京调、帮腔均有剧场开演,唯本帮不过出演高台,向无在园开演卖座者”[14]。早在光绪年间,一些有名的班社和演员就曾努力向城市进展,不过由于其粗俗的一面,收效不大。邹少和在《豫剧考略》一文提到:“从前梆戏专在乡村演唱高台,为流动性质,票价低廉,伶工劳苦,一切设备极其简略。辛亥以后省会各处始有戏园之设,亦时演时停。”[15]王镇南在谈及豫梆的改革的文章中也有类似说法:“豫梆戏能称为粗梆戏,一向是在外县乡村中演出。在大城市里逢到庙会,小街僻巷里有时看到这种戏。开封是河南省会,1926年以前没有营业的豫梆戏。”[16]
1912年,河南梆子戏班天兴班进行了一次进入戏园演出的尝试。4月13日的《强国公报》记载了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