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君子及其现实意义.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语中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论语中君子及其现实意义   摘 要: 《论语》是儒家思想的经典文献,蕴义钩深致远,内容涵盖极为丰富,涉及政治、教育、伦理等各个方面。其中以君子人格为核心的道德教育理论,至今仍对国人的君子人格塑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以此为切入点,对其理论加以诠释,对其现实意义略作分析。   关键词: 孔子 《论语》 君子内涵 现实意义      一、孔子和《论语》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的开山鼻祖,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被公认为世界文化名人之一。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二十篇,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是我国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是首创语录体。《论语》是记录孔子主要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以记言为主,“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   二、君子的内涵   “君子”见于《论语》107次。孔子所谓君子分为两种:身份意义的君子,即有贵族身份而未必有道德学问的人;道德意义的君子,即非贵族身份而有道德学问的人。具体要求有以下几方面。   (一)崇德重仁,孝悌安乐。首先,德是儒家君子人格的基本内涵与至高要求,“君子怀德”(《里仁》)。其次,仁义是君子人格的核心内涵。作为道德标准的“仁”见于《论语》105次。仁本质在“爱人”,即对人类的爱,包括积极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和消极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即做一个心地善良的人是君子的基本要求。   (二)用礼贵和,恭让忠信。美国芬格兰特认为,人类的尊严在于礼仪,君子是一尊神圣的礼器。“礼”见于《论语》74次,指礼仪、礼制。有学者认为,儒家的思想核心是礼。孔子主张运用礼仪规范人的行为,“不学礼,无以立”(《季氏》),君子以仁为本,以礼为质,学礼立身。“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雍也》),以礼约文;“君子和而不同”(《子路》),“礼之用,和为贵”(《学而》)。   (三)重义轻利,改过徙义。义即适宜,指内心的道德约束,即做事合于礼仪。“义”见于《论语》24次。“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卫灵公》),“义”是君子的修身原则和必备品质。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公冶长》),因态度恭敬、事上负责、施恩于民、役民合道而获君子美誉。“行义以达其道”(《季氏》),“见义不为,无勇也”(《为政》),行义有助于谋道,义勇关系密切。“主忠信,徙义,崇德也”(《颜渊》),君子立足忠诚信实,勇于知错改过,循义行事。“义”是君子做人的根本和为人处世的首要原则,是君子判断得失的价值标准。在孔子看来,为义而为者则是君子,为利而谋者亦是小人。   (四)好学笃行,进德修业。“学”即学习,接受新知识,见于《论语》64次。学习是进德修业的途径,社会实践有助于成就人格。首先,进德修业要立志好学。“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矩”(《为政》)。孔子成就君子人格的过程是:十五立志学习→三十知礼而立→四十整理典籍执鞭育人而坚定仁心→五十学《易》而知晓天命→六十做官阅世而毁誉不惊→七十言行任性合礼而心仁合一,而立志于学是起点。其次,进德修业应求实而戒主观。“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子路》)。最后,学习要学思结合。“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子张》)。孔子还主张要通过不断地学习,健全君子人格,以此造福万民,安定百姓。“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   (五)时、中恰当,文质彬彬。金景芳先生说,“时”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君子了解事物变化,能运用辩证观点适度处理问题。孟子称:“孔子,圣之时者也。”“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中庸指既不过又非不及,而是恰到好处。孔子强调“无可无不可”(《雍也》),“君子不器”,“过犹不及”,遇事立足实际灵活处理;“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即君子重视培养人格内涵与外在表现,表里相宜。   (六)慎独自律,“三畏”“三戒”。君子善于自律,立身处世心存敬畏。“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季氏》),有敬畏心,并在不同阶段警惕美色、争斗、利益(得)等,“修己以敬”(《宪问》),自我砥砺以成就君子人格。孔子提出“君子”在道德品行方面应做到“三戒”、“九思”。他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七)友道切磋,堪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