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花神精神与游乐原则完美融合
花神精神与游乐原则完美融合
[摘要]为解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的文化矛盾,西方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为协调儒道文化矛盾,中国提出了“天人合一”思想。这两种思想影响了中西文化走向,但又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本文提出“花人合一”思想,强调“花神精神”,倡导触及生命本质的“至善至美、自由自在”的主客体高度融合的唯美境界。“花人合一”必须通过“游乐原则”才能得以生动体现。“游乐”是人的天性。至乐、天乐、率性求乐与“无害的快感”是人的内在本质追求。因此,应搭建一个平台来展现“花人合一”的丰富内涵和魅力,实现审美,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净化和提升人们的道德修养。这就是“花人合一”理论运用于实践的深刻意义。
[关键词]花神精神;游乐原则;花人合一;花文化生活方式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139(2008)04-0061-06
在我们居住的这个蓝色星球上,有一种生命既脆弱又顽强,既短暂又永久,既卑微又尊贵,既素朴又艳丽,凡有人的地方必有她存在,没有人烟的地方她也安然存在,她的生命可以追溯到一亿四千多万前的侏罗纪时期,而人类诞生不过才三百万年。她,就是遍布全球的花卉。
可以说,花卉是植物世界的精灵,她凸显植物世界最美的本质特征,其千姿百态的造型、万紫千红的色彩、沁人心脾的芳香、周而复始的呈现、无声无息的绽放、多种多样的功能、顽强亘古的生命力,显示出天地之纯美之大美,足以傲然于生命世界。而人类却是动物世界的精灵,其意识、智慧、劳动、创造等彰显着人的最美的本质特征。人类一诞生,不仅观花卉、食花果,获得生存的部分给养,而且从花卉的生命现象过程中获得关于美、关于生命、关于德行的感悟和体认,不断丰富着人类的生命意志和道德情怀。从来没有哪一种植物像花卉这样与人类的生活息息相关。毫不夸张地说,花卉是人类最直接、最亲切的美育导师和生活向导。而人对花卉的情感态度,也成为衡量一个人审美意识和生活向度的标准之一。花与人就如此在美的本质上相互契合相互激荡,展开游走与绽放的生命形式,追寻丰富与绚丽的生命意味,抒写善美与芬芳的生命德行。由此,花卉进入人类独有的文化创造视野,构成了积淀深厚、博大精深的花文化,成为人类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花神精神”:至善至美的文化追求
从思想史的角度看,西方文化得以不断演进的原始动因可以归结为酒神与日神的矛盾对立。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认为,由于希腊人意识到个体生命的有限和现实生存的不幸,因而要在艺术中寻求解脱。一是缘自阿波罗(apollo)崇拜,即所谓“日神精神”,它是个体原则的保护神,以梦幻般手法,制造出一种和谐、美妙的生活幻觉,通过凝视存在的形象以逃避变幻乃至死亡的痛苦;一是缘自狄俄尼索斯(dionysus)崇拜,即所谓“酒神精神”,它剥去个体的表象而直逼存在的本质,在一种醉态的境界中投身于表象背后的意志,并通过现象的毁灭以获得不断的新生。简言之,“日神精神”是一种理性、智慧、升华的精神,“酒神精神”是一种感性、狂放、宣泄的精神。前者是精神的沉醉,表现为一种禁欲的对精神世界、宇宙本原的不顾一切的追求;后者是肉体的沉醉,表现为一种纵欲的对感性生活、肉体存在的忘乎所以的肯定。这两种精神原动力推动着西方文化的进步,维持着社会文明的发展,同时,也深刻反映了西方文化固有的矛盾冲突。为解决这一矛盾,西方人提出了“神人合一”观念。柏拉图的“迷狂”与斯多葛派的“禁欲”思想或要求沉醉在与神会道的境界中,或要求放弃自己的欲望变人格为神格,由此产生个人与上帝的直接联系。这种宗教思想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的进程。
与此相应,中国文化在儒道互补中得以持续发展。儒家主张人世,“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推崇仁义礼智信,用“仁”和“礼”来规范家庭伦理和社会秩序,强调“家”“国”一体化。儒家文化建构起理性的河床规范着文化的走向,推动着封建社会缓慢地行进。道家文化主张出世,隐遁山林,主张“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齐物论》)。强调返朴归真的原始人性,推崇知足常乐、能忍自安,反对竞争冒险,抑制感性冲动,虽然对存在有一种超越的文化意向,但却表现出一种弱者的哲学和惰性的文化。为了协调儒道文化的矛盾,中国提出“天人合一”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和个体对群体的适应。它的心理基础是先秦孔子仁学体系所体现出的实用理性精神。儒道文化没有像西方的“日神”“酒神”精神形成一种宗教,因而在中国文化史上往往此消彼长、衍生繁复,很难通过仪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层面,其文化向度驳杂,既缺乏对生命本质的追问,又缺少原罪意识的救赎,显示出文化创新能力的贫弱。
“神人合一”与“天人合一”观念深刻影响了中西方文化走势,但又不可避免具有各自的文化缺陷。我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