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生态文化初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茶经中生态文化初探

茶经中生态文化初探   【摘 要】茶是中国献给世界的厚礼,《茶经》是陆羽留给后人的瑰宝。历年来对于《茶经》的研究颇多,不过大多数着眼于《茶经》本身来研究陆羽的人生价值观,或是聚焦于茶文化的研究,关于生态文化与《茶经》的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少,本文将立足《茶经》本身,探究其中所蕴含的生态文化观念,这就是:细致化的生活方式、休闲化的生活态度,尊重规律、用之以“时”守之以“度”,节俭以养德、清淡以显情操,对实用价值的挖掘等思想。这些思考方式、生态理念、文化追求对现代人的生活也是一种反思。   【关键词】《茶经》;生态文化;反思   茶树生于中国,饮茶的历史也源于中国。虽然有一个时期对茶树的最初产地是否是中国有过争论,然而最终的研究实践证明中国的确是茶的故乡i。“天育万物,皆有至妙”茶生天地之间,承天地之华,吸万物之精,其价值自然不可忽视。对于饮茶的现实意义,“茶神”陆羽在《茶经·六之饮》ii中已经说得明白了:“翼而飞,毛而走,呿而言,此三者俱生于天地间,饮啄以活,饮之时义远矣哉!至若救渴,饮之以浆;蠲忧忿,饮之以酒;荡昏寐,饮之以茶。”可见茶是独立于酒、浆之外的饮品,有消睡提神的功效。   陆羽认为“天生万物,皆有至妙”,说明他肯定人与自然界的一切都存在一种依赖和共生关系,这在《茶经》中也有体现。茶树的栽培、茶叶的采摘与加工、煮茶之水的选择等是科学,而饮茶的方式、礼仪等则属于文化范畴,科学和文化的结合体现的是独特的价值观。历来研究《茶经》的著作不少,但更多的是着眼于陆羽的人生价值观或茶文化,对于生态文化与《茶经》的关系的研究则比较少。关于《茶经》与生态文化之间的关系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   一、尊重规律——用之以“时”守之以“度”   首先是茶树的栽培。茶乃“南方之嘉木”,茶树的栽培需要考虑光照、温度、水分、空气和土质等条件。这些自然条件中,光照是首要条件。宋子安《试茶录》中有:“茶宜高山之阳,而喜日阳之旱。”《茶经》中也有:“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阴山坡谷者,不堪采掇,性凝滞,结痂疾。”因为只有充足的光照才能保证茶树有效的光合作用。一般来说,茶树生长所需要的温度为20℃—30℃,较高的温度让茶树对水分的需求要高于一般性树木。在土壤的选择上,最好的当然是杂石分化较好的地方,这种土壤的透气性较好,在多雨的南方,保证了茶树根系的呼吸以及土壤中水和空气的平衡,所以说“上者生烂石,中者生砾壌,下者生黄土。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茶经·一之源》)这里体现出的是因地制宜、尊重规律的思想。   茶树的生长环境。“野者上,园者次”(《茶经·一之源》)。陆羽以及时人在实践中发现野生茶树所产茶叶较人工栽培的次,这是因为南方多为200—500米的丘陵地区,野生茶多生长在山之高处,较少受人为干预;而且高山云雾多,漫射光多,湿度大,昼夜温差大,有利于茶叶中芳香类物质的积累,这与新疆的哈密瓜为什么格外甜是一个道理。而人工茶园多在低山区,光照条件以及芳香类物质的积累不及高山野生茶。陆羽等古人早在千年以前就已经证明“尊重自然规律,减少人为干预”是一条不可改变的自然法则。   茶叶的采摘。时间上“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茶经·三之造》)这里所说的是唐历,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农历,此时正是现代春茶的采摘季节。春茶的采摘一般是在惊蛰前后,当然,由于地域性差异,各地方的采摘时间也不尽相同,比如福建采茶一般是在立春后十日。具体的采摘时间更是严格,“其日有雨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若薇蕨始抽,凌露采焉。”(《茶经·三之造》)为什么会如此之讲究呢?在宋代,贡茶生产区更是严格控制时间,上山采茶时会有专门把握时间的人,有时以击鼓为号,如“出战一般”。还有,茶叶的采摘方式上要以指甲而不用指肚掐,因为“以指而不以甲,则多温而易损;以甲而不以指,则速断而不柔。”(《水苑别录》)用指肚的话“虑气汗熏积,茶不鲜洁。”(《大观茶论》)所以说,茶叶的采摘不仅要遵照其生长时间规律,还要把握好“度”。   煮茶之水的选择上“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茶经·五之煮》)用山上水的话最好取“乳泉、石池漫流者”;如果水是“瀑涌湍漱”的话,饮用多了会得颈疾;而那些停畜在山谷的水,长久不流动,水质污染有毒。如果要用江水,必须选取距人较远的水,较少受人类的污染。至于井水,要从很多人经常汲水的井中取用。对水如此“挑剔”,是因为“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就十分矣;八分之水,试十分之茶,茶之八分耳。”(明?张大复《梅花草堂笔谈》)从这三类煮茶之水的选择上,可以看出《茶经》中所蕴含的平衡理念。   二、节俭以育德   陆羽所撰《游慧山寺记》云:“夫德行者,源也;……苟无其源,流将安发。”德行乃一切行为的根本支撑,如果没有德行,人的思想将如何进步!陆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