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红楼梦中林黛玉感伤主义审美价值
红楼梦中林黛玉感伤主义审美价值
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通过对一个典型的封建贵族大家庭的深刻解剖,描绘出一幅封建社会末期腐朽、黑暗和丑恶的真实画卷,表现了深广的社会历史内容。在这部伟大的著作中,林黛玉这一艺术形象以其中国式悲剧的典型,构成了极致的美感,赢得了永久的艺术魅力。
一、林黛玉在《红楼梦》中的地位
林黛玉是《红楼梦》的中心人物之一,她在《红楼梦》中的重要性,可是说等同于贾宝玉,胜于薛宝钗。她自然地表现自己的性灵,代表着当时闺阁中知识分子的感情。脂砚斋评林黛玉说:“其以兰为心,以玉为骨,以莲为舌,以冰为神,真真绝倒天下之裙钗矣。”林黛玉的魅力,就在于她是灵性的集合、理想主义的化身。
在牢笼般的潇湘馆里,她成为一个锋芒毕露、争强取胜的出众者,在精神上抵触封建社会所给予妇女的规范,结果以自己脆弱的生命作为代价尝试了时代对理想爱情婚姻的无情摧残,成了小说悲剧主题的主角。
对于林黛玉,清代的西园文人,则有如下两则评说:
“林颦卿者,外家寄食,园居潇湘馆内,花外姊妹丛中,宝钗有其艳而不得其娇,探春有其香而不能得其清,湘云有其俊而不能得其韵,宝琴有其美而不能得其幽,可卿有其媚而不能得其秀,香菱有其幽而不能得其文,凤姐有其丽而不能得其雅,洵仙草为前身,群芳所低首者也。”
“盖以儿女之私,此情只堪自知,不可以告人,并不可以告爱我之人,凭天会付予,合则生,不合则死也。”
因此,林黛玉是曹雪芹将他的艺术理想完美组合而成的人物形象。她以鲜明的个性特征、浓郁的感伤主义色彩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个至今难以企及的高度,她标志着一个中国女性诗意而感伤的伟大艺术的最终完成。
二、林黛玉感伤主义的表征
作者在塑造复杂的林黛玉形象时,采用了一种极其简洁的艺术处理手法,即从大处着笔,重在其哭。林黛玉的爱哭众所周知,书中开篇就有“还泪”之说。一个“哭”字足以代表林黛玉的性格,即是一种抑郁、伤感和悲凉的女性性格。胸襟狭小、自尊心强和天真任性等性格特点在她身上也有不同程度的艺术表现。她的口才伤害了别人,她的抑郁伤害了自己。这是一个真实而人性化的少女性情,显得真纯而自然。
在待人接物上,她表现出“气高”、“口舌伤人”和“不善处世”等性格弱点。我们知道,贾母曾发表了宝钗黛玉的优劣比较论,说宝钗性格“温厚和平”最适宜于给人家做媳妇,而黛玉“性灵儿”虽也不差,却不如那个“宽厚待人”。宝钗是在有计划地适应社会,而黛玉是“感伤的诗魂”,她追求自由恋爱、理想爱情,沉酣于意境,极力建构性灵和诗境世界,必然不能融于当时的社会。这在客观上加剧了她和时代之间的矛盾,是她悲剧命运的一大关键因素。
三、林黛玉感伤主义的成因
(一)林黛玉感伤主义的自身原因
1、林黛玉的感伤气质、悲剧性格与生俱来,是天赋的。
这位由绛珠仙草脱胎而来的林黛玉,将以毕生的眼泪送给那位由神瑛侍者脱胎而来的贾宝玉,为的是报答他前世滋润灌溉之恩。可见,林黛玉还没有出生的时候,作者就为她安排了毕生流泪、泪尽而逝的命运与结局。
“……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始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红楼梦》第1回)
“以泪偿灌”,贯穿着小说的主题,使得林黛玉的感伤充满了虚幻而神秘的寓言韵味。
2、林黛玉的感伤和她的病弱之躯有天然联系。
林黛玉出身于“钟鼎之家”、“书香之族”,是知识分子的中等人家亦为侯门后裔,但到父亲林如海时已降落到只是做一个扬州的盐政官,是无法和薛宝钗的大门阀相比的。母亲贾敏是贾母的亲生女儿,早故。黛玉十一、二岁时就寓居贾府,后其父亦亡故,遂长期寄居在贾府。“多病”,恰恰是林如海送她依傍外祖母的三条理由之首。初入贾府,众人便发现她“怯弱不胜”,“有不足之症”;用她自己的话说:“从会吃饭时便吃药”了,而且“请了多少名医修方配药,皆不见效”。于是,“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病如西子胜三分”,便成了贾宝玉对林黛玉的第一印象。在大观园里,因为体弱多病,她的感伤情绪与日俱增。
3、林黛玉的性格缺陷不断强化着她内心深处的感伤。
黛玉的父亲林如海膝下无儿,对聪明绝顶的黛玉特别钟爱,请了老师把林黛玉当儿子一样地教书,使她具有高人一等的才华,这在当时封建社会和重男轻女的观念下是很少见的,却又因她体弱,不能严格苦读,从这地方就可以说明了黛玉自幼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