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医和谐观理论来源及意义
中医和谐观的理论来源及意义
【摘要】“和谐”是中国传统思想的至高追求,中医学中的基本理论与理法方药皆与和谐理论相关。和谐观不仅体现在人与自然的相统一上,更体现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完整性。以和谐观为指导的中医治疗方法,不仅遵循了一般中医治法的理论精髓,更为临床提供了一种全面思考、对立与统一结合的思想方法,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关键词】和谐观;中医;中药学;整体观念
【中图分类号】R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6.12..02
1 中医和谐观的来源
中国传统医学源远流长,中医的和谐思想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反映了当时特定的文化思想。“和”即“太和”,是中国哲学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即所谓“以和为贵”。谐,从言,《尔雅》谓“谐,和也”,《周礼》又云:“掌万民之难而谐和之”。“和谐”通常表现为一种平衡、有序、顺畅、条达、规律的状态,正如《老子》曰:“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通过一系列的相互交融,最终“各得其利便是和”。
2 和谐观是中医的核心理念
2.1 中医学的和谐观
2.1.1 人与自然相和谐
人与天地相应,人类顺应自然的要求就是要与自然和谐共处,《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云:“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强调了人要适应自然,顺应自然规律,才能保持身体健康,免受疾病困扰。一旦非时之气侵袭,或自然环境变化过于剧烈,则会导致“不和谐”的局面,则病始生。
2.1.2 人体内部相和谐
2.1.2.1 阴阳和谐就人体而言,功能属阳,物质属阴,物质依靠运动而产生功能,功能则依靠物质才能发挥作用[1],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若脏腑物质功能失常,则会“阴阳离决,精气乃绝”。同理,阴阳任何一方“失和” 都会导致疾病的发生,所谓“阴胜则阳病,阳盛则阴病”。
2.1.2.2 脏腑和谐
脏腑和器官的不同生理功能构成了整个机体的整体性,《灵枢?脉度篇》所云:“肺和则鼻能知香臭矣”,“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脾和则口能知五谷矣”,“ 肾和则耳能闻五音矣”脏腑之间协调稳定,各司其职,则“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各个组织器官的相互协调与和谐是维持人体健康稳定的重要因素。
2.1.2.3 气血和谐 气属阳,主动,主煦之;血属阴,主静,主濡之[2],二者相互交融沟通促进和保证生命发展。滑寿《难经本义》中将气血关系概括为“气中有血,血中有气,气与血不可须臾相离”,气血不和则百病由生。气的生血、行血、摄血功能使血液生化有源、行动有力;血的载气、养气功能使气行不离经、运动有常。气血和谐则人养荣,安昌康健。
2.2 中药学的和谐观
2.2.1 方剂配伍规律和谐
张从正在《儒门事亲》中对“方”“剂”的配伍和谐有独到的论述:“剂者,和也。方者,合也。故方如瓦之合,剂犹羹之和也。”方剂的配伍要遵循“君、臣、佐、使”的规律,强调药物之间的相互配伍作用,防止药性相对或剂量不符。药用和谐则直达病所,药到病除;药病不和则延误病情,甚或病情恶化。
2.2.2 七情和谐
所谓七情,《神农本草经》所论:“药有阴阳配合,子母兄弟,根茎华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有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综合药性药效的不同,或相须相使增强疗效,或相畏相杀降低毒性,“运用之妙,在乎一心”,七情和合则药效显著,扬长避短,七情不合则性味错乱,事倍功半。制方之妙,唯在此尔。[3]
2.2.3 “和”法
程钟龄《医学心悟》中首提“和法”,和解即是以调和的办法来解除病邪,包括半表半里、肠胃不和、肝脾不和等。和解一词在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曾述:“吐利止而身痛不休,当消息和解其外”病人里寒去而营卫仍不和时,宜先表后里的治疗规律。广义上的“和”,即凡是病了,就是不和,使之恢复便是和。《伤寒明理论》对小柴胡汤有述:“不外不内、半表半里……是当和解则可矣。”故而“和法”是和谐观最重要的原则之一。
3 和谐观是中医治疗的本质原则
3.1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人与天地自然相应,治疗疾病应遵循天人合一的思想,适应自然,顺应四时变化不仅是治病之道,更是养生之道,治疗则要顺应自然规律,《灵枢?顺气一日为四时篇》所述昼夜变化:“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治疗时间也要根据病情性质的不同加以调整,如四神丸须临睡服,十枣汤则需要平旦服;个人体质不同更是决定了药量的多少,十枣汤服用法中强调“强人服一钱匕,羸人服半钱”。因此天人合一,法于自然,追求“和合”是中医治疗的关键。
3.2 母子相合
脏腑分属五行,五行之间相生相克,消长互藏,对立制约的关系正是五脏和谐的根本。脏腑一方太过或不及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