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配置模式.docVIP

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配置模式.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配置模式

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的配置模式   摘要介绍了丘陵地区退耕还林造林树种的配置模式,包括针阔混交模式、阔叶树混交模式和竹类造林模式3种类型,并分别介绍了各个模式的技术思路、技术措施、目标成效评估及适宜推广区域,以为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施行提供参考。   关键词丘陵地区;退耕还林;树种;配置   中图分类号S7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2-0219-02      退耕还林是我国林业生态建设上举世瞩目的工程,是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措施,又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进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符合广大群众利益的需求,深受各级地方政府和广大农民的欢迎拥护。退耕还林的树种规划是一个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选择好造林树种对退耕还林实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影响。丘陵地区有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地貌特征,重点营造生态林,以乔木为主,乔、灌、草相结合,主栽用材林和经济林,主要营造树种有杉木、湿地松、火炬松、桤木、香樟、枫杨、木荷、杜仲、山茱萸、早熟梨及竹类等[1]。退耕还林除坚持适地适树、以生态目标为优先的原则外,还要兼顾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的配置有针阔混交模式、阔叶树混交模式及竹类造林模式3大类[2]。   1针阔混交模式   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强调生态林造林的树种配置要坚决实行针阔混交,通过树种结构的调整,达到改善林分质量的目的。针阔混交模式通过选取湿地松、杉木、水杉等针叶树种和木荷、枫香、杜仲等阔叶树种混交造林,以块状混交、行间混交为主。   1.1松阔混交   1.1.1技术思路。丘陵地区气温适中、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期,无霜期长,年均降水量1 149~1 937 mm,土壤以土层深厚的红壤为主。特别是在立地条件较差的宜林荒山,或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陡坡地,江、河、水库两岸及其源头、交通干线两旁等生态区位相对重要地区,培育针阔混交林具有重要意义。该模式的优点是通过松阔混交,有利于改善土壤结构,促进林分生长,防止森林病虫害及火灾,增强水土保持功能,形成稳定的森林生态体系。   1.1.2技术措施。①树种配置。选用抗病性较好的湿地松、火炬松等松树与香樟、枫香、木荷等阔叶树相混交,混交比例为2∶1,以行间混交为主,呈三角形配置,株行距2 m×2 m,造林密度为2 505株/hm2。②整地造林。在造林前1年秋冬季穴状径流整地,挖穴规格:松30 cm×30 cm×30 cm,阔60 cm×60 cm×60 cm,对杂灌茂盛的山场需先进行带状清理,带宽为1 m。造林时间一般选在早春2月中旬至3月上旬,造林时必须做到适当深栽、栽正、栽直、舒根、踩实、捶紧。③抚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8―9月连续抚育,第1年抚育2次,第2、3年各抚育1次,刀抚、锄抚结合,苗木四周清除藤蔓杂灌,穴内松土、培土、壅蔸、正苗,清除藤蔓、病株,并对病、死苗进行补植。在水土流失严重的地方采取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如截流沟、沉沙凼等。   1.1.3目标成效评估。该模式以注重生态效益为主要目标。松阔混交林冠分布层次与互相嵌镶均比纯林好,阳光不直射林地,在高温季节降低林内气温,提高了林内空气湿度,不仅有利于改良土壤、保持水土、抑制病虫害、降低火险,具有良好维持和提高地力的作用,而且林相整齐,促进了自然整枝,提高了树干圆满度,改善林分的生态状况,提高林木及林地生产潜力,达到速生丰产的目的,以更好地发挥防护功能[3]。   1.1.4适宜推广区域。可在土层厚度30 cm以上、土壤呈酸性、质地轻粘、石砾含量中等的红壤、黄红壤的南方地区低山和丘陵区中推广。   1.2针药混交   1.2.1技术思路。该模式是通过湿地松等针叶树种与厚朴、杜仲等具有药用价值的阔叶树混交造林,混交方式以小块状混交方式为主。此栽植模式的优点是既可以增加群众收入,又能改善生态环境。适合于阳坡、半阳坡或开阔的地段,尤其在人均耕地面积少的地方适宜发展。   1.2.2技术措施。①树种配置。选择黄柏、厚朴、杜仲等中草药树种与湿地松、杉木等针叶树种相混交,混交比例为1∶1,混交方式以行间混交为主,呈三角形配置,株行距为2 m×2 m,栽植密度为2 505株/hm2。②整地造林。整地前应对造林地进行清理,整地方式以穴垦为主,沿等高线拉线定点进行开穴,品字形排列,整地时应做到表土回穴。造林时要严格实施圃地选苗、齿锄起苗、篓子包装,随起、随运、随栽,深栽早栽,锹栽舒根,栽正踏实,确保造林成活率一次性达到85%以上。③抚育管理。在每年4―6月和8―9月进行抚育,主要是松土、除草、培蔸、除萌、施肥及病虫害防治,以消除灌木杂草对水肥的争夺,改善土壤理化性能,有效促进幼林生长。   1.2.3目标成效评估。该模式以促进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协调

文档评论(0)

bokegood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