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生态价值理念.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建筑生态价值理念

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态价值理念   摘要: 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视自然万物与人类同源、同构、同体,形成了“贵人”与“重物”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中,“贵人”的观念在中国古代建筑上体现为“便生利人”的建筑价值观,“重物”的观念则体现为“中庸适度”的建筑审美观。这使得中国古代建筑既最大限度创造了宜人的居住环境,又在客观上形成了均衡、和谐的艺术韵致。   关键词:中国古代建筑;贵人重物;生态价值观;便生利人;中庸适度   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055X(2014)03-0081-04            人类对生态环境的尊重和保护,归根结底是出于人类对自身安全和生存发展的考虑,“自然”最终也仍然是人类功利性和手段性意义上的对象。这种观念有一定道理。作为人类,我们不可避免地会站在人类自身的立场上来考虑问题,“人类中心主义”似乎是难以解决的难题。然而,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是一种以“道义”为中心的人类中心观念,这与现代工业文明社会以利益为中心的人类中心主义不可混为一谈。中国古代的生态价值观,视自然万物与人类同源、同构、同体,强调推己及人、推人及物,“贵人”与“重物”,“成己”与“成物”,是相辅相成,双管齐下,不可偏废的,由此,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便生利人”与“中庸适度”的两大观念。      一、“贵人重物”的生态价值观及其启示      (一)中国古代“贵人”的生态价值观   儒家先贤荀子说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故宫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时,裁万物,兼利天下,无它故焉,得之分义也。”(《荀子?王制》)中国古人不仅认识到人是自然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而且很早就认识到人类区别于自然界其他事物的特殊性――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群”、“分”、“义”、“和”),并认识到这种属性使人类得以以物为用而不为物所害,故能得以安居。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和道德属性而产生“贵人”的思想,从而形成“贵生”的生命价值观,即对人的主体生命价值加以关注。关注人的主体生命价值首先要解决的是满足人的生存需要的问题,其目的有二:一是使个体生命得以生存,二是使群体生命得以延续。这便是中国古代“贵人”的生态价值观的意蕴。      (二)中国古代“重物”的生态价值观   其实,“贵人”与“重物”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的。前者提供的是认识论,后者提供的是方法论。在这种方法论的指导下,中国古代人产生了“取物有节”的观念,具体来说包含三个方面:一是时禁、惜生的资源观。二是节用、节俭的经济观。三是知足常乐、清心寡欲的消费观。   关于依时禁发,爱物惜生的资源观,中国古代思想家几乎都有过类似的论述。他们强调人类对自然资源要合理利用,不可过分剥夺。如孔子说:“钓而不纲,弋不射宿”(《论语?述而》)孟子说:“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池,鱼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梁惠王上》)荀子说:“圣王之制也: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鼋鼍鱼鳖鳅?@孕别之时,罔罟毒药不入泽,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春耕、夏耘、秋收、冬藏,四者不失时,故五谷不绝,而百姓有余食也。污池渊沼川泽,谨其时禁,故鱼鳖优多,而百姓有余用也。斩伐养长不失其时,故山林不童,而百姓有余材也。”(《荀子?王制》)这些都是指一切动植物都有依据季节变化而发育成长的生态规律,人们必须依着万物生长变化的生态规律,根据一定的时序进行农业生产、砍伐取用、捕获渔猎,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获取生活资料,又杜绝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式的掠夺自然资源的行为。   关于节用、节俭的经济观。墨子是主张节约开支、反对浪费态度最坚决的古代思想家,他极力反对“厚葬”、“久丧”、“撞钟鸣鼓”等铺张浪费之风,指出:“使各从事其所能,凡足以奉给民用则止,诸加费不加于民利者弗为。”(《墨子?节用》)其他思想家虽然不像墨子一样厉行节约,但基本上都是崇尚节俭的,如管子说:“生财有时。”(《管子?权修》)老子说:“我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六十七章》)等等。      华 南 理 工 大 学 学 报(社 会 科 学 版)      第3期刘婉华:中国古代建筑的生态价值理念      关于知足常乐、清心寡欲的消费观。古代思想家从修心养性的生命伦理价值观出发,无不崇尚朴实无华、清静简朴的生活方式,反对骄奢淫逸、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