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的心理健康思想及其当代价值
中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心理健康,将心理健康的内涵提升到确保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共处的关键的高度,并从认知、情欲、环境等方面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挖掘并发扬这些心理健康思想对于当前促进人们身心和谐,进而推动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成因论;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7)06-0103-04
罗润生(1969―),男,井冈山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李长庚(1963―),男,井冈山学院教育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心理健康教育;徐文明(1984―),男,井冈山学院教育学院,研究方向为发展与教育心理。(江西吉安 343009)
目前,心理健康研究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在中国古代,从先秦开始,思想家们就对有关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并留下了颇多论述和丰富的心理健康思想。尤其是关于心理健康的成因,中国古代思想家们提出了各种不同的观点,其中主要有认知观、情欲观和环境观等。重新挖掘并梳理古代心理健康思想,对于当前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一、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思想概要
我国古代思想家十分重视心理健康。如《管子》认为消极情绪对人的心理有损伤作用,如能排除消极情绪,保持安定和宁静,人的心理和精神就可以达到和谐完满的状态。心理健康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前提,人只有修身正意,才能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心理健康是行为端正的保证。人先要做到意气安定,然后才能使行为端正。心理健康是保持身体健康的重要条件。人心如能达到正和静的境界,形体上就会表现为皮肤丰满,耳聪目明,筋骨舒展强健。
我国古代思想家不仅十分重视心理健康,而且提出了心理健康的标准。孔子从社会关系的角度推出理想人格的标准,即“仁义”。“仁”主要反映血缘亲爱;“义”主要反映政治关系,下服从于上,这两种关系的总和就形成了“礼”。“克己复礼为仁”,就成为孔子所倡导的理想人格即健康人格。在孔子看来,符合社会行为标准、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是仁义之人,也就是心理健康之人。一个人要成为仁义之人就要“克己”,约束自己,讲究中庸;“复礼”,即注重个人的品德修养以符合社会规范。孔子的“君子”说就体现了他的“人的健康”说。他提出君子涵养的四个方面,“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可见,儒家思想所突出强调的是与他人和社会要保持和谐,并且它把人的修身与养性融合在一起。
荀子提出了心理教育的具体目标,他认为,心理教育的目标是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即志意美好、德行高尚、聪明智慧。这同时也是心理健康的标准。
庄子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认为“道”无所不在,“道”与“物”并存,两者的关系是形与神的关系。在庄子看来,形是不自由的,而神是自由的,让神即心灵依“道”而游,人的生命只有依“道”,顺其自然才能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可见,庄子所倡导的关系协调直指向天人协调,通过修道使人的本性返朴归真,回归自然,达到天地精神合而为一,这是道家所推崇的理想人格。而要达到这种体道、行道之境,只有遵循以“道”为内容的道德修养。
由此可见,我国古代思想家把关系与和谐作为心理健康的根本标准,这个标准在个人身心阴阳平衡、神形统一的基础上,将心理健康的内涵提升到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高度,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中,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统一,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就是人道与天道的和谐统一。
二、中国古代心理健康成因论
(一)认知观
现代认知心理学派非常强调认知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认为心理病症源于认知方式的歪曲。中国古代思想家也注意到认知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荀子说:“凡人之患,蔽于一曲。”他所说的“患”可以理解为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一曲”可以理解为偏颇的认知或偏见,即荀子认为人的心理问题或疾病来自不正确的认知。荀子还指出,“兼陈万物而中县衡焉”,“见其可欲也,必前后虑其可恶也者;见其可利也,必前后虑其可害也者”,“则常不失于陷”。由此可见,荀子把一分为二地看待事物、对事物的合理认知视为形成和保持心理健康的重要条件。
关于心身疾病,《韩非子?解老》谈到:“故欲虑甚于忧,忧则疾生;疾生,则祸害至;祸害至而疾婴内,则痛祸薄外,则苦痛杂于肠胃之间;苦痛杂于肠胃之间,则伤人也惨”。“欲虑”意为“过度的思考”。这说明了由认知因素导致躯体疾病,加上外界刺激,形成恶性循环、使疾病恶化的过程。
恐惧障碍是一个常见的心理问题。《墨子?经下》谈及恐惧心理时,分析说:“无说而惧,说在弗必。”意即有时恐惧是出自无知或错误认识,一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