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舞种对民族文化融合影响.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国民间舞种对民族文化融合影响

中国民间舞种对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   中国是一个以汉文化为主体,同时依存着多种民族文化共融共存的国家,传统民间舞蹈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中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然而,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加强,西方文化特别是西方舞蹈文化的不断融入,使民间传统舞蹈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冲击,甚至有个别地区的民间舞蹈呈现出民族属性淡化的趋势。因此,保护民间舞种特别是即将淡化的舞种已经迫在眉睫。   [关键词]民间舞种;西方舞蹈文化;民族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J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11)07-0236-04   韩玉澎(1968―),男,江西财经大学音乐系教师,主要从事歌唱艺术理论研究。(江西南昌 330032)      一、中国民间舞蹈种类地域性概述      舞蹈是人类文化史上最早产生的艺术形式之一,舞蹈是以人的身体为表现工具,以经过提炼、组织和艺术加工的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表达人类的思想感情,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艺术。宗白华在《美学散步》中对舞蹈有精辟的论述:“‘舞’是中国一切艺术境界的典型。中国的书法、绘画都趋向飞舞。庄严的建筑也有飞檐表现的舞姿。”可见,舞蹈自古至今都是中国人艺术创作的重要题材。中国舞蹈品类繁多,异彩纷呈,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舞种都具有各自不同的性格和色调。随着社会的发展,舞蹈总是鲜明而形象地反映出人们不同的思想、信仰、理想和审美要求,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作用。   地方传统民间舞蹈和其他任何一门社会科学一样,应依据地方舞蹈艺术系统性的观察,寻求其有秩序的框架来解释它的调研对象。各民族的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丰富多彩,要对其进行整体性研究,首先要进行科学的分类。中国民间舞蹈文化类型的划分是中国民间舞蹈研究领域中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新课题,有关这一课题前人已发表过一些看法和意见。如,罗雄岩在《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一书中,将中国民间舞蹈文化划分为农耕、草原、海洋、农牧和绿洲五大类型[1](P1);李)梅则在《中国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六大类型区》一文中把它分成秧歌、花鼓、藏族、西域、蒙古族、铜鼓等六个[2];中国艺术研究院著名舞蹈表]艺术家资华筠在《舞蹈生态学导论》中提出了“多维舞种”的概念,资华筠就舞蹈分类各层次问题作了理论的廓清与阐述,对实践中“屡争屡乱”的“现代舞”、“当代舞”、“新舞蹈”分类提出自己的观点,言简意赅,富有启发。提出了“真正科学的基础性舞蹈分类需要通过对其形态、功能、源流谱系、播布地域――形、功、源、域――的综合考察方能确认。”[3](P11)并对舞蹈形态特征进行提取、同形舞目类群归纳、多维舞种体系化构建的阐释,这一原理需要在长期实践中考察、运用、逐步完善,方能建立起比较理想的――科学性舞蹈分类体系。   中国传统民间舞蹈创作于民间,流传于民间,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由于各民族、各地区人民的生活、历史、自然条件和风俗习惯的不同,因而民间舞蹈风格和特色迥异,其舞种在不同地区具有明显不同的表现形式,呈现出明显的地域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地区:   首先以西部地区的“锅庄”为例,“锅庄”,简单来说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一种炊具,三块石头围着一堆火,石上支锅烹调煮食,这便是火塘,三块石头便是“锅庄”或“锅庄石”。在中国西南地区,它不仅是藏族、羌族,还是彝族、苗族、普米族等各民族群众普遍使用的炊具。锅庄歌舞就是围绕这种炊具载歌载舞。因为各个民族的锅庄舞具有不同的典型特点,即使在藏族内部不同地区锅庄也不尽相同。   (1)普米锅庄:“搓蹉”是流行于兰坪白族普米族自治县通甸、河西、金顶、石登、啦井等乡镇普米族聚居村寨的一种民间自娱性舞蹈,舞步节奏欢快,动作幅度洒脱。“搓蹉”舞表]过程中,当男领舞者用四弦伴奏时,另一女领舞者用羊皮折叠敲打,起到击鼓作用,所以,“搓蹉”舞又称为羊皮舞或四弦舞。“搓蹉”舞不受时间、地点、人数限制,每逢走亲访友、男婚女嫁、传统节日等集会时,在山野河谷、牧场、庭院,少则十几人,多则成百上千人,不分男女老少,不分民族,人们围着篝火,边歌边舞,通宵达旦,彻夜欢腾。   (2)羌族锅庄:羌族“锅庄”的种类很多,有供老人跳的“老年锅庄”、有礼仪性的“迎客锅庄”、还有属于未婚男女的“青年锅庄”等。在四川黑水县羌族还有专门的女子锅庄,其舞蹈形式和语汇雷同于藏族“锅庄”,但又远比藏族“锅庄”动作幅度大,速度快,转身多,其优美程度可以称作表]性舞蹈。而极为罕见的是,姑娘们经常面向圈外作舞,以展现每人婀娜的身姿和青春的娇媚。   (3)莎木春古典锅庄:“莎木春锅庄”是自唐宋延承到现在的藏族古典锅庄舞。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莎木春”藏语意为广场盛会,其主要道具是“巴东”, 在跳莎木春舞时,一定要持巴东鼓,一边跳,一边唱,一边摇动巴东鼓,不时有轰鸣悦耳的声响,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