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伤痕电影中人性和文化背景探析.docVIP

中西伤痕电影中人性和文化背景探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西伤痕电影中人性和文化背景探析

中西伤痕电影中的人性和文化背景探析   摘要 人性是电影的底色,离开了人性刻画的电影是苍白无力的。正是由于人性的挖掘,电影才会超越政治、民族与国界,中西呼应,互为照明。电影《为奴十二年》和《归来》都采用了冰山理论的艺术表现手法,将个体作为思考人性、社会、历史问题的重要手段。文章以人性作为视角,以回家作为线索,冰山理论作为支撑,通过分析这两部伤痕电影中人性的表现,总结中西文化的异同。关键词人性;强权;回家;文化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A   引言   由英国黑人导演史蒂夫?麦奎因(Steve McQueen)执导的电影《为奴十二年》(Twelve Years a Slave)斩获2014年第71届金球奖最佳剧情片,随后又勇夺第86届奥斯片金像奖的最佳影片等三项大奖;恰逢同年,在中国,张艺谋执导的影片《归来》(Coming Home)在2014年全国上映,创下迄今为止中国文艺片的最新卖座记录。好莱坞著名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以“deep and emotional”来盛赞《归来》这部影片。巧合的是,两部几乎同步的电影均以个体视角去展现一段肮脏的历史,一段不堪回首的黑暗往事,具有很强的可比性。   这两部揭露疮疤的电影讲述的故事背景都是强权政治占据绝对统治力的野蛮时代,不管是残酷的农奴制还是疯狂的文革,都是人类历史的黑暗记忆。如余华所言,往往在最黑暗的深处,你会看见人性的美最耀眼地闪亮着。在强权政治重压下,依然有着为了自由和爱情永不放弃的斗士,散发出伟大的人性之光。两部电影的结局都是主人公历经千辛万苦终得回家,意味深长。钱钟书先生曾言每逢思辩得到结论,心灵的追求达到目的,常以“回家”作为比喻。回是历程,家是对象,历程是回复以求安息。家是生而为人的最终归宿,这两部同时代的电影所表达的显然不仅是生命个体的回归,还有社会秩序和人性本真的回归。   一、故事概要:中西两个关于回家的电影   电影《为奴十二年》改编自传体同名小说《为奴十二载》,黑奴题材,人性主题,讲述了19世纪上半叶的一个黑人的故事。Solomon本是纽约的一个具有自由身份的黑人,靠拉琴为生,已经有了家庭。却被两个白人所骗,去了华盛顿,被绑架并卖为奴隶。他竭力逃脱,却没有成功,被卖到了南方,过了十二年非人的奴隶生活,见到了许多黑人的悲剧。终于,有一位善良的加拿大白人木工答应帮助他,在一番周折之后,他终于重获自由,回到了家中。   《归来》改编自严歌苓小说《陆犯焉识》,文革题材、人性主题,讲述了上世纪70年代初,文革中被劳改的知识分子陆焉识两次回家的故事。第一次从大西北一次农场转迁途中逃跑回家希望与妻子相聚,因女儿告发而失败;第二次是文革结束后,陆焉识终于平反回家,但是他却发现女儿早已放弃了芭蕾的梦想成了一名工厂女工,而深爱的妻子失忆再也不认识他了,他想尽各种办法始终陪在妻子身边。   这两部电影讲述的都是为“奴”十载的故事,都是生命个体在强权迫害下饱受摧残,历经艰辛终于回家的故事。通过个体这个冰川一角,揭示了野蛮残暴的历史背景下,强权政治对人性的摧残,这种摧残不仅表现在对生命个体肉体和尊严的践踏,对夫妻、子女等正常家庭感情与伦理的剥夺和破坏,还有对人类道德和人性的扭曲。同时,这两部电影还有着一个相同的主题:回家。但是回家之路并不完全相同,这种异同,掩藏着的深层原因,乃是中西文化之间的契合与歧异。因此,本文选取同为伤痕电影的《为奴十二年》和《归来》来具体阐述中西文化的异同。   二、利用冰山理论比较中西电影《为奴十二年》和《归来》   (一)冰山理论简介   1932年,海明威在他的纪实性作品《午后之死》中,提出著名的“冰山原则”,他以“冰山”为喻,认为文学作品只应描写“冰山”露出水面的部分,水下的部分则通过文本的提示让读者去想象补充。“冰山理论”有两层含义:其一,指简约的艺术。即略去一切可有可无的东西,以少胜多。其二,小说家马原认为“冰山理论”的内在质素可以概括为“经验省略”。   (二)《为奴十二年》和《归来》的异同   1.历史背景和其表达方式相似:强权政治下的“奴隶制”。《为奴十二年》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前,北部各州先后废除黑人奴隶制。但南部诸州由于棉花种植业的迅速发展,实行种植园农奴制的社会制度。该电影通过描述一个名叫Solomon的黑人的十二年,展示了在独特历史背景下的个体命运。该电影侧重点放在Solomon为自由而奋斗的过程描述,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所闻,来揭示农奴制的罪恶和残忍。这样,观众通过小人物的历史记忆去了解美国黑奴制时期的生存真相;通过叙述个人生命的拼搏,揭露美国历史上蓄奴制度的黑暗和残酷。其表达方式可谓一沙一世界,一滴水看太阳。   《归来》故事发生在中国文化大革命时期以及文革结束后这段历史,全国范围内开展反右

文档评论(0)

3471161553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