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特点
从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看中国古代司法文化的特点
摘要 中国古典文学作品的珍贵的史料价值已为学者所认可。本文通过对中国古代曲文学作品和审判案例作为研究对象,研究中国古代的司法文化曲若干特点。并对判决自身的文学特征及其对法律原则的影响作了一些论述。
关键词 文学;司法文化;法理:人情;司法制度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评书、弹词流传甚广。虽说是文艺作品,但从法制角度审视与中国古代司法实践颇为切合。本文拟对中国古典小说的收入文本和史书案例为研究对象,对此问题略加探讨。研究中国古代的司法文化的若干特点。
1 轻“法理”重“人情”,判决不拘泥于律条。
冯梦龙的三言二拍之《醒世恒言》第八卷的故事“乔太守乱点鸳鸯谱”是一个民事关系与刑事关系兼备的案例。也反映了中国古代轻“法理”重“人情”的司法审判特点。故事说的是北宋景佑年间,医家刘秉义之子刘璞病重,刘妻欲娶孙寡妇之女冲喜。孙寡妇得知刘璞病重,将儿子玉郎假扮女儿嫁进刘家。玉郎已同善丹青徐雅的女儿定亲。洞房之夜,刘妻命女儿慧娘陪伴“嫂嫂”,二人一见钟情,做了夫妻。刘璞病愈,玉郎与慧娘之事被刘妻识破,掀起风波。隔壁李家又将此事告知了已聘定慧娘的裴家,于是几家扭打至官府。中国古代俗语云:“礼法出于人情,”又说:“人情大于王法。”历代法典虽规定法官依法断狱。定罪量刑。汉律规定:“监临部主,见知故纵”,法官“出罪为故纵,人罪为故不直”。唐律规定了法官审判不得超出诉状所控范围。“诸鞫狱者,皆须以所告状鞫之者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人人罪论”。《宋刑统》明文规定:“诸断罪皆须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但当人情与律条冲突时,法官往往体顺人情,酌情量度地便宜处罚,判决也不拘泥于律条。如宋代郑克所说:“夫所谓严明者,谨持法理,深察人情也。”按照中国古代婚姻制度的原则,订婚即已承认婚姻有效,玉郎、慧娘已有定亲对象,构成和奸,触犯刑律。按《宋刑统》规定:“和奸者,男女各徒一年半;有夫者,徒二年。”依《明律》规定:“凡和奸,杖八十;有夫,杖九十。”慧娘不守贞节,与玉郎有私情为礼法所不容。裴九老要求官府重惩。乔太守问明原委后,认为按律条慧娘本应断与裴家,但节行已亏。让玉郎还了裴家昔年聘礼,裴家另聘他人,这是体察人情之举。刘家禀明玉郎已经定了徐家之女,乔太守将几对年轻人做了重新搭配,裴家子改聘徐女。并支取了喜缎,教三对夫妻即日完婚。这个看起来荒唐的故事,确实在当时法律环境下最合理的判决。而且乔太守这样的判决也没有违背立法原意。中国古代社会本来就是礼法结合,在“一准乎礼”的原则下,法官可以对法律适用行使自由裁量权。所以乔太守与人方便,“人人诵德,个个称贤”,呼为“青天”。另据《初刻拍案惊奇》中的“谢小娥智擒江洋盗”是一个女子复仇题材的故事,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司法制度的这一特点。唐宪宗时豫章郡富商谢全一家在浔阳江运货遭遇强贼,翁婿被杀。其独生女儿谢小娥通过李公佐的指点破解了暗含仇人名字的诗谜,从此踏上了艰辛而渺茫的复仇道路。谢小娥女扮男装查访仇人,后混入申家商号,取得申兰信任,替他掌管生意和帐目。一日,趁申氏兄弟酒醉之时。谢小娥手刃申兰为父报仇。又对众邻居讲明全家被害的实情,与大家一起拿了申春见官。张太守查明事情原委,将群盗下狱。又对谢小娥说:“盗情已真,不必说了。只是你不待报官,擅行杀戮,也该一死。”小娥说:“大仇已报,死而无恨。”太守说:“法上虽然如此,但你孝行可嘉,志节堪敬,不可以常律相拘。待我申奏朝廷。免你死罪。”后圣旨下。申春等贼人处斩,谢小娥节行异人,准奏免死。元和十三年,李公佐再遇已削发为尼的谢小娥,感叹不已。作传载人《太平广记》,流传后世。这个故事的判决也是法官不拘律条,体察人隋的体现。唐朝时期有两个著名的复仇案例,即张绣与粱悦为父复仇的事例。张绣杀死诬赖其父谋反的仇人,获得社会舆论的支持。但裴耀卿、李林甫认为:“国法不可纵容复仇。”唐玄宗认为:“复仇虽礼法所许,杀人亦格律具存。孝子之情,义不顾命,国家设法。焉得容此。杀之成复仇之志,赦之亏格律之条。”可见玄宗认为复仇虽为礼法所许,但是违背了国家禁止杀人的法律,虽值得同情,但是不能赦免。一百多年后的唐宪宗时期,富平县人粱悦为父报仇,杀死仇人后投案自首。唐宪宗认为梁悦为父报仇杀人,符合儒家经典。事后投案自首,有一种视死如归的精神,所以从轻发落,流配循州。两个案件都在当时社会引起广泛争议,但是《唐律疏议》这一封建社会的经典法典对复仇这个问题也没做出明确规定。谢小娥案件发生在唐宪宗时期,对比梁悦案,太守奏情朝廷对谢小娥从轻发落也体现了当时社会重“人情”轻“法理”的司法审判特点。
2 司法人员非专业化,徇情屈法。
差役是中国古代司法机构的直接执法者。古代文学作品对其往往持否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