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艺术探微角度研究中国花鸟画创作心路
从艺术探微的角度研究中国花鸟画的创作心路
摘 要:中国画登峰造极的境界是空灵、清明。譬如倪云林笔下的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一种禅境。这离不开画家内心寂寥的宇宙,仿佛顿悟了尘世间的喧嚣,一超直入如来之地。
关键词:工笔花鸟画;写生;心印
一、诗意的中国花鸟画
(一) 从诗境中寻画境
花鸟图像,在远古混沌初开的文化历史中孕育诞生,从文明古迹的洞壁岩画中,从考古发现的文物中,这破土而出的美让人惊艳。花卉鸟兽符号化的图式,随着时间的洪流,也越来越贴近自然的生态,美的踪迹在古风诗文也找得到。
毕竟,中国画的“画境”精髓是“意境”。意境是什么?通俗地说,就是诗境。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评价唐代诗人、山水画家王维“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就很形象地点明了画境即诗境,诗境即画境。
在花鸟画独立时期的魏晋南北朝时代,就产生了不少“花鸟诗”,种种咏物正是人们置身于花鸟环境中,时时能看花、赏鸟、听虫声,进而产生诗兴。如客子多悲伤的“寒蝉在树鸣,鹳鹄摩天游”①,仰俯泪流衿的“翔鸟鸣翠偶,草虫相和吟”②,怅惘心情下的“秋蓬独何辜,飘遥随风转。长飙一飞薄,吹我之四远。”③愉悦心情下的“蜻蛉草际飞,游蜂花上食。”④自然中的花鸟景色,有情趣,有画意,从魏晋时期就有很多诗人为此着墨,此时园林的兴建,也让花鸟画更适合出现在皇城宫廷。
(二)意境的诞生
要说院体花鸟画的鼎盛时期,起初是五代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这两种风格,其各有妙处,融合了创作者的个人生活追求的不同,导致画风之别。
“野逸”是“逸”的一种。江南,素有隐逸文化的传统。东晋隐士陶渊明在田园隐居诗篇流露出隐逸的思想:“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归园田居》其一),自然人生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哲人之思的“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同前)。
从西晋的赞叹歌颂自然之诗,到东晋陶潜隐逸之诗,奠定了中国隐逸人格的艺术心理基础, 洞开了中国文人在自然中追求自由闲适的心田。徐熙的”野逸“,其诞生不是偶然,也诞生出以写意的风格,直抒胸臆的画境。
另一方面,“黄家富贵”的绘画风格影响着北宋院体的风格,呈现出祥和,富贵之象。宋徽宗建立了翰林画院后,曾以“踏花归来马蹄香”为题,选拔画家。而“香”是无形的,很难用画表现。许多画师虽有丹青妙手之誉,却面面相觑,无从下笔。独有一青年画匠,构思很巧妙:数只蝴蝶飞舞环绕着马蹄。宋徽宗俯身细览,抚掌大赞:“妙!妙!妙!立意妙而意境深。”
正所谓,言有不尽之处,境无穷。绘事亦如是。
南宋的一位文学家严羽,他形容唐诗的妙处在于一种镜花水月的美,中国画又何尝不是如此。
苏轼说画之妙,在“孤鸿灭没于荒天之外”,将有形的空间送到了那寂寥的、幽远深邃的世界中,闪烁不定,如影绰绰。
诗中画,画中诗,都是艺术家在创造意境的一种追求。
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一) 描摹自然的生趣
宋代有“写生赵昌”常于清晨朝露未干,围绕花圃观察花木神态,调色描绘,其《写生蛱蝶图》是秋天野外风物的写生画。以墨笔勾秋花虫草,彩蝶翔舞于野花之上,蚂蚱跳跃于草叶之下,整幅画给人以春光明媚的愉悦和轻柔的美感。
近代岭南画派也强调写生的重要性,原因清末时期画坛陈陈相因的陋习,为了让中国画注入新的生机,以高剑父为代表的领派画家们开始走到户外,描摹自然的生趣,通过写生,更融合西洋画派的明暗法、透视法等技巧,创作了许多动人的艺术作品。
然而,自然的美丑与艺术的美丑是两件事,当艺术家把自己的情趣,心境投射到一片山水,一朵落花,一尾游鱼时,这就是一个升华的过程。
因此,“师法自然”不应是克隆、再版的自然,艺术的美并非简单地摹仿自然得来的,真正的艺术来自于艺术家心灵的创造,也许是经过多次提炼,也许是一场顿悟后的肆意挥洒,却都离不?_艺术家本人的审美与修养。
(二)超以象外的创造
从写生到创作是一个升华,说起来有点玄乎,但其实跟作诗一样,即景可以生情,因情也可以生情。同样的题材,换一种情感就是换一种意象,换一种意象就是换一种境界。
比如姜白石的《夜行船》:“玉笛无声,诗人有句,花休道轻分付。”一首离别之诗,道尽与友人不舍的绵绵情意。
同样是江船夜泊之景,陆游的《好事近?湓口放船归》就一派欢快的意象:“两岸白苹红蓼,映一蓑新绿。明日又乘风去,任江南江北。”洒脱潇洒的心情,不知不觉已融入了眼前的景象。
而中国画登峰造极的境界是空灵、清明。譬如倪云林笔下的空山无人,水流花开,是一种禅境。这离不开画家内心寂寥的宇宙,仿佛顿悟了尘世间的喧嚣,一超直入如来之地。
那艺术究竟要表达什么,是艺术家的喜怒哀乐,还是寂寞的境界呢?
这与中国艺术家对艺术本质的思考有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