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未完成的安魂曲
他是为音乐而生的天才;他的音符总让人有时空错乱却完美交融的感觉;他的作品集宫廷一般典雅华丽和平民般平易近人于一身。你或许不喜欢交响乐,却一定熟悉他的名字,就如美国音乐学者约瑟夫?马克利斯所说:“在音乐历史中有这样一个时刻:各个对立面都~致了,所有的紧张关系都消除了。莫扎特就是那个灿烂的时刻。”
莫扎特,1756年1月27日出生于奥地利的萨尔茨堡,死于1791年12月5日,去世时年仅35岁。
莫扎特的父亲利奥波德是为萨尔茨堡大主教工作的作曲家兼小提琴演奏者。在幼年时代,莫扎特便将他的音乐天赋显现无疑。他3岁开始弹奏羽管键琴,5岁就能谱曲――据说当时他还不会写字,一年之后就可以为奥地利女王演奏。以至于在音乐之都维也纳,国王弗朗西斯一世也不无赞叹地称莫扎特为“我的小魔术师”。
自从看到儿子身上的“钱”途,利奥波德就开始带着年幼的莫扎特做巡回演出,一时间莫扎特的知名度开始在王宫贵族中飙升。当他8岁前往英国时,伦敦人甚至为他树立了一座雕像。
17岁的时候,莫扎特完成了一套弦乐四重奏曲和一组交响乐并且开始担任音乐会指挥。
所有人都深信,莫扎特的才华是难得一遇的,就连同时代的作曲家也不得不对他赞赏有加。海顿就曾说莫扎特是“迄今为止,我所知道的最伟大的作曲家”。
在那个时代,杰出的音乐家多半要为宫廷贵族效力,通过靠为他们写曲子来赚取生活费。莫扎特也不例外。但是莫扎特对自己的“主人”――大主教颐指气使的态度十分不满,也不甘做一个“听话的奴仆”,因为他拥有尊严,他拥有荣誉。1781年6月,莫扎特终于和大主教公开决裂。他毅然辞职,成为欧洲历史上第一位公开摆脱宫廷束缚的音乐家,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这样的举动无疑意味着艰辛、饥饿甚至死亡。
莫扎特曾在给父亲的回信中写道:“我不能再忍受这些了……我准备牺牲我的幸福、我的健康以至我的生命。我的人格,对于我,对于你,都应该是最珍贵的!”
在那个优秀作曲家层出不穷的时代里,莫扎特这种毫无掩饰的个性,也成为造成他人生悲剧的根源之一。这位才华横溢的作曲家在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歌剧22部(其中以《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和《魔笛》最为著名)、交响曲41部、钢琴协奏曲27部、小提琴协奏益6部。此外,还有大量各种题材的器乐与声乐作品……只是上帝没有再多给他一些时间。
死神信使
对于莫扎特的死亡,最为传奇的一段也许并不是他的死因,而是在他去世前出现的神秘人物,而这个人的出现,也让莫扎特几乎确信了他的死期将至。
在莫扎特谱写《魔笛》的那一年,7月份的一天,忽然有一位身形消瘦、穿着黑衣的神秘人造访,请求他作一首安魂益,并且提前支付了部分报酬。最初,为了《魔笛》的顺利上演,莫扎特并未将全部精力放在安魂曲的创作上。然而。神秘人再次出现并且又一次支付了酬金。此时的莫扎特开始确信,这个行为举止诡异的来访者就是死神派来的信使,这首安魂曲实际上是为作曲家自己而作。
于是,在这种强大的心理暗示的作用下,莫扎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到这首“为自己送葬”的《安魂曲》的创作上。但是直到最后,当他终于意识到自己无法完成这首曲子的时候,莫扎特哭倒在乐谱旁。最后的时间里,他一边交代自己的得意门生苏斯迈尔继续写完《安魂曲》,一面喃喃自语:“我有说过,这部《安魂曲》是为我自己写的吧?”
终于,未等黑衣“信使”第三次登门,莫扎特年轻的生命便戛然而止。一切仿佛都如他早已料到的。
后来,这位“死神信使”的真实身份得到证实:他只不过是瓦尔茨格伯爵派去的使者。这位伯爵非常欣赏莫扎特的才华,希望能在他创作的安魂曲中入葬。但是伯爵未曾料到,这首《安魂曲》竟成了莫扎特的绝唱。
阴谋毒杀
有人曾对莫扎特之死进行过猜想统计,有70%的人认为他死于毒杀,而只有30%的人认为是自然死亡。
关于毒杀的猜想,首先是因为莫扎特当时仅有35岁,正值壮年,突然间暴毙难免让人怀疑其中另有蹊跷。莫扎特的天才有目共睹,本人又生性不羁,这些都不免遭人嫉妒和怨恨。当这些阴影逐渐扩大的时候,难保不会有从黑暗中伸出的双手紧紧扼住这位天才的喉咙。
还有一个佐证,便是莫扎特去世之时,他7岁的儿子卡尔曾描绘了这样的一段场景:“在我看来,最不寻常的事,他死前几天,整个人都肿胀起来,连随便动动都不行。而且,还发出一种恶臭。像是内体已经分解。死后,臭味有增无减,以至根本不可能对他进行尸检……”
莫扎特的妻子康斯坦兹也回忆说,莫扎特死时“吐出大量棕色流体……”而这,很有可能是极其严重的内脏器官受损的反应。
对自己的死亡早有预感的莫扎特似乎也承认了这一点,在疾病的晚期,他曾对别人说“我在舌尖尝到死亡的味道”。
既然有很多人认定莫扎特死于毒杀,那么凶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