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孟子对春秋评价来管窥春秋经学价值.docVIP

从孟子对春秋评价来管窥春秋经学价值.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孟子对春秋评价来管窥春秋经学价值

从孟子对《春秋》的评价来管窥《春秋》的经学价值   摘 要:作为私淑仲尼的孔门学人,孟子面对的已不仅仅是“春秋无义战”的时代,更是战国时“争城以战,杀人盈城”的时代,而诸侯之于儒士不过是借其说以巧饰,徒养而不用。相似的人生经历、一脉相传的学术背景无疑会让孟子对孔子作《春秋》有着最切实的体会,洞悉到孔子之著《春秋》正是其“藏道于民”的行为,如此,我们读孟子之评《春秋》才能随之入乎中,“深得孔子《春秋》之学而神明之”。   关键词:孟子;春秋;经学   中图分类号:B22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7-0091-03   作为一部彪炳后世的著作――《春秋》,从其问世以来就受到了经学界和史学界的关注,在这里,笔者欲从孟子对《春秋》的评价中,来探寻《春秋》一书经学价值。   孟子作为私淑孔子的孔门学人,他对孔子在“天下无道”后退而著述这一行为是深为理解的:战国时期国家之间“争城以战,杀人盈城”[1],较之“春秋无义战”更为血腥和冷酷;诸侯之于儒士不过是借其说以巧饰,徒养而不用。因此,同为儒门的孟子才会对孔子的《春秋》一书有着最切实的体会,孔子之著《春秋》是其“藏道于民”的行为,正是基于对孔门学说及孔子其人的理解上,孟子才能入乎中,“深得孔子《春秋》之学而神明之”[2]。   《孟子》一书中有3章4处谈及《春秋》,分别是《滕文公下》和《离娄下》和《尽心下》,所谓辞约而义博,虽仅有3章4处,孟子却为后来研读《春秋》者提供了入其门以寻其径的坐标。   孟子曰:“王者之迹熄而《诗》亡,《诗》亡然后 《春秋》作。晋之《乘》,楚之《??杌》,鲁之《春秋》,一也:其事则齐桓、晋文,其文则史。孔子曰:‘其义则丘窃取之矣。’”――《滕文公下》   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春秋》,天子之事也;是故孔子曰:“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滕文公下》   昔者禹抑洪水而天下平,周公兼夷狄、驱猛兽而百姓宁,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诗》云:“戎狄是膺,荆舒是惩,莫我敢承。无父无君,是周公所膺也。我亦欲正人心,息邪说,距?行,放淫辞,以承三圣者;岂好辩哉?予不得已也。能言距杨墨者,圣人之徒也。――《离娄下》   孟子曰:“春秋无义战。彼善于此,则有之矣。征者,上伐下也,敌国不相征也。”――《尽心下》   在这里,孟子提出了4个可供后人参详的问题:一是《春秋》和《诗》的关系;二是《春秋》和《乘》《??杌》的关系;三是事、文、义三者间的关系;四是《春秋》对后世的影响。   一、《春秋》和《诗》的关系   关于《诗》的缘起,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言:“古有采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证也。”[3]而所谓“《诗》亡”的诗指《诗经》中的及中的,这些都是描写君王活动的诗”[4]。这些诗的缺失,正和周王室东迁后王室衰弊相系,“周之东迁,晋、郑焉依”[5]。于此可见当时王室之衰弱,而在公元前707年,周桓王亲率陈、蔡、卫等诸侯国伐郑不成反被射中肩膀,天子威严扫地,从此一蹶不振。当周天子“王道荡荡”难以为继之时,就出现了孔子在《论语?季氏》中所说的“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反常现象,《诗》中所称颂王道之迹的诗亦失去了存在的土壤,在这个问题上,钱穆先生所论最为详尽不过:“《诗经》,固然可说它是一部文学书,但同时也可说它是一部历史记载,不仅‘雅颂’是史,即讽刺亦何尝不是史。到后来,王者之迹熄了,诸候不常到朝廷来,朝廷也没有许多新的功德可以歌唱,专是些讽刺,那究不可为训,所以说王者之迹熄而诗亡。”[6]   到了春秋后期,权力更由诸侯而下移至大夫,如鲁国的“三桓”,以下谋上,“臣弑其君者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7],民风浇薄,大道不行,正是在此时代背景下,孔子有惧于人伦纲常的颠倒错乱,才退而编著《春秋》,使其在《诗》后而继起,此之谓“亡而后作”。而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进一步发展了孟子此说:“孔子之时,周室微而礼乐废,《诗》《书》缺。”按司马迁之言,孔子不仅整理编纂了《书》,而且正是因为《诗》《书》的废弃和缺失,才使得孔子之作在《春秋》时,被赋予了一种强烈的使命感,正如赵伯雄先生所言:“孟子此说实际上是在给《春秋》定位,他把《春秋》看做是与《诗经》相连续的、同为体现王道的经典。有王者存在的时候有《诗》,无王者存在的时候则有《春秋》。”[8]   二、《春秋》和《乘》《??杌》的关系   《乘》《??杌》是当时晋、楚两国史书的称谓,所谓《乘》本自田赋、乘马等军备记录,《??杌》本为一恶人名,因为历史主要是写恶人事的[9]。而孔子之《春秋》和前两者相比,却有其不同之处,据《左传?昭公二年》记载,韩宣子为晋世卿,可是直到去鲁国行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