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认知诗学角度试析初读恰普曼荷马
从认知诗学角度试析初读恰普曼的荷马
作者简介:万婷婷(1991― ),女,四川罗江人,四川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3级英语语言理论与应用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认知语言学。
摘 要:认知诗学作为认知语言学和文学联姻的结晶,是一种新的研究范式,对文学作品的解读比传统文本分析更为深刻,不仅为语言学和文学研究开拓新方向,也为诗歌鉴赏增添新视野。本文将从认知诗学角度,以原型与审美态度、图形-背景与审美注意以及概念隐喻为视角对济慈《初读恰普曼的荷马》中的美学意境及其背后的人生观进行解析,从而验证该理论对解读诗歌的有效性,不仅为诗歌鉴赏提供了新方法,也丰富了认知诗学理论。
关键词:认知诗学;诗歌鉴赏;济慈;初读恰普曼的荷马
导语
“认知诗学”这一术语,最早是由以色列Reuven Tsur教授在1983年提出来的,他也被认为是认知诗学理论研究的创始人。认知诗学近几十年已经引起越来越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它的出现为人们提供了一种新的阅读和欣赏方式,使人们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看事物的变化发展。认知诗学是在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相结合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门的新型学科,除了分析语言,最主要是对读者认知方式进行解读,这不仅可以研究诗歌的文体形式,更能发掘其语言特征对读者产生的心理效应与读者的思考方式,为文学作品研究提供新的分析和思考维度。作为诗歌研究一种新的方法和途径,认知诗学研究的目的是“对读者如何在当时如此理解文本做出合理解释”(Stockwell 2002:7)。但是“任何新的理论和研究方法应该有可能因其独特的观照角度而对文本有新的发现”,从认知诗学角度解读时,思想上也会擦出新的火花,对文本的理解自然又有些新的思考。因此“从解释到发现”是认知诗学解读文本的信条,通过不同的认知方式从多个角度在已有的信息中发现更多的可能性。(熊沐清 2012:448)
《初读恰普曼的荷马》是一首彼特拉克十四行诗,由英国浪漫诗人约翰?济慈(1795-1821)创作于1816年10月:
Much have I traveled in the realms of gold
And many goodly states and kingdoms seen;
Round many western islands have I been
Which bards in fealty to Apollo hold.
Oft of one wide expanse had I been told
That deep-browed Homer ruled as his demesne;
Yet never did I breathe its pure serene
Till I heard Chapman speak out loud and bold:
Then felt I like some watcher of the skies
When a new planet swims into his ken;
Or like stout Cortez when with eagle eyes
He stared at the Pacific―and all his men
Looked at each other with a wild surmise―
Silent,upon a peak in Darien.
本诗结构特征明显,分为两节,前八句为第一节,后六句为第二节。下面本文将从原型与审美态度、图形-背景与审美注意、概念隐喻三大视角对济慈《初读恰普曼的荷马》进行探析。
一、原型理论与审美态度
认知诗学原型理论在具体运用时就表现为对诗学话语的特定的认知过程。首先看到标题《初读恰普曼的荷马》,便明确这是一首诗,读者心中便会自动向诗歌的审美、欣赏心态转化,即审美心理学中的“日常意识的垂直切断”。(今道友信1983:157)此时,读者就往往会将日常生活等抛诸脑后,而将自己融入到诗歌的意境中,将自身的情感和想象等倾注于诗歌的原型中,即读者心中的审美对象。然后在读到荷马、普恰曼时脑海中(或通过查资料后)便会联想到的他们的事迹或成就作为原型,把宏伟大气与跌宕起伏作为史实的原型。古希腊两部史诗《伊利亚德》和《奥德赛》相传就为荷马所作。而恰普曼是英国17世纪的诗人、剧作家和翻译家,他译的《荷马全集》出版于1616年,对英国文学颇有影响。这时读者便会想第一次读到荷马史诗作的济慈是种什么样的感受呢?这种急于发现结果的心理也有助于读者将自己更好地融入诗的情境中。
第一节中,首先“黄金的国土”就让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一个富饶的国家作为原型,联想到幸福、安乐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