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筷子进化谈日常设计创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筷子进化谈日常设计创新

从筷子的进化谈日常的设计创新   [摘要] 文章从筷子的功用和形制的演进解读了筷子的成因与特性,进而从筷子自古至今的演变论述了生活器具进化的原因,主要归纳为以下特征:(1)需求与欲望促使器具不断进化;(2)使用者改进工具;(3)技术革新、生活形态的改变。文章最后指出日常的设计创新往往源于底层人民的生活智慧。现代工业生产体系中的设计者实际所扮演的是一名中介者的角色,设计者更应该关注社会底层大众生活,留心终端使用者对器具所做出的颇具智慧的改进方案,并利用设计这一方式去推广这种新的使用方式。   [关键词]筷子;生活日常;设计创新   [Abstract] The paper describes the evolution of chopsticks based on the function and the form, mainly are summarized as the following characteristics:(1)the needs and desires make appliance evolution;(2)the users improve the tools;(3)the technical innovation and the lifestyle changes. At the end of the paper, it thinks the design innovation often comes from the wisdom of the bottom of the people’s daily life. The designers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on the lifestyle of the bottom of people. They may find the wisdom solution and it can be used in product design.   [Key words] Chopsticks;Daily life;Design innovation   一、筷子功用的演进:从夹菜到取饭   筷子,在古代通称为“箸”。《说文解字》中说道:“箸,从竹者声。”1先秦时称“?k”、“箸”,两汉期间“箸”、“?h”、“?贰比?字通用。《礼记?曲礼》说:“羹之有菜者用?k。”2顾名思义,?k是木制且可夹物的器具,即今之筷子。筷子出现以前,古代中国人都是用手抓饭吃的,后来为了防止手指取食物时被脏污,又或是避免被烫伤,开始借助工具。最早的工具可能是经过粗加工的天然树枝。后来人类发现竹材相比较木材、石材等材料更具有优越性。一是竹材易得,容易被加工;二是竹材本身有一定的韧性,且密度较轻。所有这些优点正是竹材被选为制作筷子主要原材料的重要理由。   先秦文献如《韩非子》的《喻老》、《说林》和《淮南子》的《说山》,都提到商纣使用象牙筷的传说,认为是亡国之征。《史记?龟策列传》还具体说商纣使用“犀玉之器,象箸而羹”。3这些反映汉代的人仍认为筷子主要适用于羹汤,不是以之吃饭。尤其是《礼记?曲礼》言“饭黍毋以箸”、“共饭不泽手,毋抟饭”,4明白指出用手指,不用筷子。因为黍,即小米,颗粒小,粘性不强,以筷子夹之,不容易,且会散落。从这里可知战国晚期,或甚至汉初的时候,吃饭尚用手,不以筷子。汉代以来,韩国受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现代社会他们用筷子夹菜,用匙送饭。   筷子后来成为吃饭的工具可能得益于餐具器皿的设计进化。商周以前的时代,食器都做得颇重且大,难于单手捧着。即使容量较小、浅盘的豆也是以盛大块的肉为主。《考工记?梓人》有“食一豆肉,饮一豆酒,中人之食也”。5豆有高足,显然不是为手捧而设计的(图1)。到西汉初期,出现了大量没有支脚的,或矮圈足的平底小平碗。这应是配合以筷子吃饭的新风气而设计的新形式。   二、筷子的特性   人们每天都在使用筷子,利用筷子夹取食物已成为一种下意识的动作,以致觉得它们的存在是理所当然的事,即使知道能熟练使用筷子是后天锻炼的结果。传统的筷子一端为四方的棱柱体,另一端为圆柱体。筷子的二分之一处为圆柱体和棱柱体的平滑过渡。棱柱的顶端为四棱锥状,但锥尖经过打磨后并不锐利(图2)。现代机器生产的筷子由两段直径不等的圆柱构成,用来取食的一端直径较小,另一端直径较大,两段均为圆形切面。对比传统与现代两种样式,可以发现是生产方式的革新导致了产品样式的改变。   筷子顶端锥形设计有其独特的设计意味,有如下四个方面的功用:1、四棱锥的切面有利于夹取细小的物体,如同医护人员所使用的钢制夹子头部呈细小片状一样。如果是圆头,想夹取细小之物则爱莫能助了;2、四棱锥的锥顶在刺破较坚硬的食物时更为有力,同时也比较卫生;3、四棱锥状相比圆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