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docVIP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doc

此“经济”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问题及对策思考

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思考   摘 要: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再生产的社会空间,承载着农耕文明创造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然而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发展及受到经济发展、旅游业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和自然力的破坏等因素影响,大批优秀的传统村落连同其所承载的文化正逐渐消失,因此,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以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所村为例,分析其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传统村落;隆里所村;价值分析;保护;发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6)02-0114-06   传统村落是传统文化传承与再生产的社会-文化空间,承载着农耕文明创造的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得以延续、创新的社会场域,积淀着丰富、深刻、独特的历史价值与美学价值。但随着现代化、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以及受到经济发展、旅游业冲击、现代生活方式的诱惑和自然力的破坏等因素影响,大批优秀的传统村落连同其所承载的文化正在迅速消失。据相关资料记载,2000年我国约有360万个自然村,到2010年,自然村锐减到270万个,10年间减少90万个,平均每年消失9万个[1]。黔东南传统村落如同全国的一样,其衰败境况也令人担忧,既有任凭雨打风吹去的没落村寨,也有一场场大火带来的“天灾人祸”,还有建设性破坏带来的不可挽回的损失……因此,保护传统村落迫在眉睫。本文以贵州省锦屏县隆里所村为例,分析其保护和发展面临的问题,探讨相应的基本对策。   一、隆里所村基本概况   (一)隆里所村地理区位   隆里所村俗称隆里所或隆里古城,简称隆里,属贵州省锦屏县隆里乡管辖,是乡政府所在地,东与新化乡新化寨村相连,西与王家榜村相接,南邻黎平县敖市镇,北抵钟灵乡阳艾村。地处锦屏通往黎平的咽喉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古时为兵家必争之地。交通便利,距县城45公里,距黎平支线机场21公里,距三穗―黎平高速公路匝道不足8公里,202黎锦公路绕东南部穿境而过。隆里古城占地面积48 174平方米,全城周长1 500米,南北长217米,东西宽222米,有760余户,3 200余人,是锦屏县最大的一个自然村寨。住有王、胡、江、杨、陈、李、陶、姜、童、夏等姓,其中王姓为大姓。   (二)隆里所村历史沿革   隆里,原名龙标寨,因元朝至治七年(1322年)开始在此设置龙里蛮夷长官司,因而又称龙里。明洪武十一年(1377年),明太祖朱元璋派第六子朱桢率领安徽、江西、福建等江南九省官军镇压吴勉领导的苗侗农民起义,酣战八年,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剿平,事后留兵屯垦,随时弹压。龙里地处要冲,盆坝宽阔,地势山环水绕,物产丰富,被选为屯军之地。明洪武十九年(1386年)开始修建隆里古城,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朝廷在此设龙里守御千户所(简称龙里所),隶属湖广都司五开卫(今黎平),是为所城之始。明洪武三十年(1397年)因不满朝廷军队占其田园,锦屏婆洞(今启蒙)林??率领苗民起义,攻陷龙里所,杀死千户吴德和镇抚井孚,军民逃散,所城荒废。永乐二年(1404年)朝廷从五开卫派13名军官和360名士兵驻扎龙里所,按官职分给田地,亦兵亦农,从此他们便担负着明王朝“南征北调”驻兵屯田的重大使命,子子孙孙世代为兵。清顺治十五年(1685年)清廷废除卫所制度,“龙里守御千户所”更名为“隆里所”,谓之“隆盛之理所”,取“隆盛更新”之意[2]34,从此至清末,隆里这一军政建置基本不变,只是其军事职能有所削弱,逐渐演变为一个汉族聚居的传统村落,但由于地处少数民族腹地的边缘,所处社会环境的特殊,军备一直未予废除,直至清末民初仍驻有少量军队,一直为黔东南重要边防城镇。20世纪90年代隆里所因旅游发展的需要,被定位为隆里古城而进行开发。   近年来,隆里所村的保护、建设工作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先后注入资金2亿多元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和旅游配套设施建设,陆续完成了中挪两国合建的隆里古城生态博物馆资料信息中心的建设;完成了古城300多栋民居、宗祠、城门、鼓楼、彩绘、千户所衙署和龙标书院一期工程及部分古墙垣、护城河的修复工作;完成所有花街、水沟、引水渠及部分吊井的整修;完成主街道“三线一管”地埋;建立垃圾处理场、旅游公厕、旅游停车场、旅游服务中心、自来水工程和引水入城工程;完成了消防、电改、厕改、污水处理及一批古建筑修缮、房屋立面修缮、历史文化名村保护设施和美丽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完成了对37名非遗传承人的认定工作,从而使古城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历史文化、街道环境、传统民居等从岁月的尘垢和损毁中向世人重现“古韵”。古城的发展进入阳光明媚的春天,正如一列疾驰的火车飞速前行,因此也赢得了诸多殊荣和称号:1999年确立

文档评论(0)

130****97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