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发展预判与产业转型升级.docVIP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区域发展预判与产业转型升级    1   鲁尔,在德国西部地带中,是一个充满活力而又富于进取的工业区域,处于德、荷、比、卢、法多国交界处附近,地域范围大体上介于竖向的莱茵河与横向的鲁尔河、利珀河之间,地理轮廓清晰,土地面积4593km2,人口570万,相当于我国内地一个普通的地区或地级市,但它的资源、区位、物流条件均十分有利,工业化进程已展开一个多世纪,工业化程度很高,不仅是德国,也是欧洲乃至全球著名的工业经济区,享有德国和欧洲“工业心脏”之誉。   以其高度工业化而言,工业结构与布局均具有代表性;产业升级上则实现了传统工业和接续工业、新兴工业的及时衔接;资源利用上则在优质资源快枯竭时就对剩余资源实现了彻底的综合利用与产业链尽量延伸;社会发展方面则治理了环境污染与城市病,实现了高质量城市化,有一个均衡发展的城市群。这个城市群虽然在规模与知名度等方面远远比不上欧、美、日的大城市群,却有自己的特点,即单个城市并不很膨胀,城市首位度也不高,但城市数量多,彼此相近甚至街市相连而分工协作很密切。   鲁尔这个区域的发展历程,虽然具有典型的跨政区的经济区特点,但也有些自然区域本色,在其发展的早期和中期,虽然也超出了本身的承载力,对于载体有所损坏,但后来转型和补救及时。从产业架构等方面来看,我们的辽中地区与之有些相似,但产业规模没有那么大,产业转型升级很被动,没有它那样顺当。   作为一个以煤炭、钢铁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鲁尔地区后来又相应发展了机械制造、军火、化工、炼油、电力、汽车等一系列工业部门。有些大公司人所共知,如很多中国人所知道的“克虏伯”,最早建立于1811年,生产钢铁、枪炮,在第一、二次世界大战中是“枪炮大王”,就连历史上闭关锁国时代的中国,地方军阀也热衷于购买克虏伯军火。二战后盟军断然解散克虏伯公司,二十年过后历史淡忘再恢复,经营多种产业,因技术基础厚实,无形资产丰富,故复建后发展迅速。   鲁尔工业区就是这样支撑了“德意志”国家在近、现代历史上的振兴与向外扩张,成为名副其实的“心脏”地带。   二战后期,为彻底摧毁德国基础工业基地、装备制造与军火工业大本营,盟军在反攻中,曾由多国调集重兵角逐于鲁尔地带,史称“鲁尔战役”。当时,希特勒命W?莫德尔(德国陆军元帅)亲率大部队凭借莱茵河等天然屏障固守,而盟军则出动B?蒙哥马利(英军元帅)的第21集团军群与O?布莱德雷(美军五星上将)的12集团军群“硬碰硬”,强渡莱茵河,经25天激战,最终攻占鲁尔。加之在此之前地毯式的大轰炸,曾使鲁尔工业毁灭,但因其产业基础、技术工人、区域创新能力三大要素尚存,故战后在被盟国解体(德国一分为四)的情况下,鲁尔还是很快就得到了恢复和重建。    2   当然,鲁尔发迹与壮大,首先是由于它的地理区位和资源赋存所决定的。区域的得名最初与鲁尔河密切相关。这是一条不大的河流,在莱茵河众多支流中,它只是右岸支流中的一条,河曲发育,峡谷连绵,风光秀丽,流程235公里,水流较充足,有通航价值,而且与埃姆斯河之间有运河相通。这是运量大、运费因素约束作用强的燃料动力工业和基础原料工业率先发展起来的重要地缘因素。   另一个使其获益的地缘因素,是资源赋存条件良好。西欧首要的煤田分布于鲁尔河畔,距地表1500米地层煤的地质储量达三千多亿吨,包含2300亿吨硬煤和800亿吨褐煤在内。从地质史上的成因来看,浅层易采煤层主要属于石炭纪煤层,炼焦煤比重高达59%,热值36兆焦耳/公斤,在煤田范围内,地貌形态并不复杂,有利于井工开采,产量很早就达到了千万吨级、开发出世界级的煤矿群。其规模虽然难以同现在世界级的大矿(如榆林至东胜的一些大矿)相比,但在当时技术水平和机械装备条件下,已是全球规模的大矿了。   在上世纪50~80年代的数十年中,当时的联邦德国(即西德),从二战中遭受大轰炸、大失败后千疮百孔,到迅速地恢复与扩建,对能源的需求增长到三倍以上;与此同时,能源消费结构也发生了巨变:煤炭由占绝对主导地位(96%)骤降至次要地位(约30%),而石油、天然气的地位由微不足道(3%)骤升至极重要(65%以上);与此同时,水电和核能地位也上升。与我国相比,我国在近四十年的能源结构变化虽有些相似,但变化幅度之大远不及德国(迄今我国仍以煤为主)。   煤炭的地位虽大为下降,但当时西德仍然大力发展与改造煤炭工业,主要表现在煤业结构变化与技术进步两方面,实施高度机械化、煤矿大型化,提高劳动生产率与安全程度,所产原煤由以硬煤为主逐渐转换到褐煤为主。因硬煤资源减少,特别是浅层易采煤层资源枯竭,而褐煤资源又较丰富,也便于开采。故从70年代开始,褐煤上升到主导地位,但利用方式改变主要用于发电,为此,兴建了一批采用新技术专门燃用褐煤的电站,其中包括单机60万千瓦、总量达330万千瓦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聚文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