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俄罗斯元素在哈尔滨城市文化中作用
俄罗斯元素在哈尔滨城市文化中的作用
摘要:中东铁路开始修建后的近半个世纪,俄罗斯文化通过各种方式在哈尔滨广泛传播,对哈尔滨的建筑风格、生活方式、家庭装饰、公共文化和饮食习惯均有很大影响,可以说,俄罗斯文化已渗透到哈尔滨人民生活的方方面面。俄罗斯,哈尔滨,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在经历一百多年的交融后,魅力独特的俄罗斯文化和文脉悠远的黑土文化已经融为一体,形成了中西合璧的哈尔滨地域文化。
关键词:俄罗斯;文化;哈尔滨
中图分类号:G127. 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15)02-0066-03
哈尔滨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哈尔滨”一词有人解释为“晒网场”,也有人解释为“扁状岛屿”。这里并不是从事农业垦殖的理想地点,因此在1898年中东铁路开建之前,哈尔滨人口数量不过三五千人。中东铁路的修筑使哈尔滨成为铁路枢纽地。筑路需要大量劳动力,因而众多关内移民涌人哈尔滨。铁路建成后,哈尔滨“欧亚大陆桥”作用的显现,又使其很快得到东西方各国的青睐,先后有近30个国家的侨民在此驻足,为哈尔滨打上了多元文化色彩的烙印,其中人数最多的当属俄国侨民。1898年开始,大批为筑路而来的俄国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中东铁路护路队及从属的工商、教育、医生、律师等纷纷进入哈尔滨,到1902年时已达1.2万余人。日俄战争后,哈尔滨的俄国侨民快速增至1912年的4.3万人。俄国十月革命后,大量流亡者涌入哈尔滨,1920年哈尔滨俄侨居民有13万余人,巅峰时期是1922年,达15.5万人[1]157 -162。俄侨成为哈尔滨最庞大的移民群体。那时,中东铁路管理局的沙俄势力与为躲避十月革命逃亡至中国的沙俄流亡者及俄国社会革命党人等各色俄罗斯人汇聚哈尔滨,在哈尔滨的居民中占据着很大比例。这些人中大部分是知识分子,他们在哈尔滨落脚、谋生,也丰富着哈尔滨的异域文化。
哈尔滨犹太侨民中大部分是俄籍犹太人,很多无国籍犹太人也来自俄国。他们属于哈尔滨特殊的俄侨。19世纪80年代,俄国掀起的反犹浪潮迫使大批犹太人逃离俄国,他们中的一部分随中东铁路的修建来到哈尔滨。1903年,哈尔滨的犹太人已有500余人,并形成了哈尔滨犹太社团。日俄战争结束时,又有相当数量的犹太士兵借复员之机留居哈尔滨。1908年,哈尔滨的犹太人有6000人左右。1917年,十月革命导致俄籍犹太难民涌入哈尔滨。1920年前后,哈尔滨的犹太人多达2万人,是犹太移民数量最多的时期[1]163 -164。这些人文化水平较高,他们与俄侨一起把俄罗斯文化带到哈尔滨,使哈尔滨拥有了独具魅力的异域风情。可以说,俄罗斯元素影响了哈尔滨的城市文化。
俄罗斯元素影响哈尔滨人生活习惯。朱自清先生在游记《西行通讯》中写道:“道里纯粹不是中国昧。街上满眼是俄国人,走着的,坐着的……这种忙里闲的光景,别处是没有的。”正是由于受俄罗斯人悠闲生活习惯的影响,哈尔滨人喜欢逛街、野游和野餐。至今,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仍是人们闲逛的主要区域,松花江畔和太阳岛则是哈尔滨人与家人或朋友野游的区域。人们自带面包、红肠、啤酒、格瓦斯等到江畔或太阳岛,用一整天时间,或游泳,或划船,或嬉戏。受俄侨妇女喜欢穿裙子的影响,哈尔滨的女子也喜欢穿裙子,即使是严冬也不例外。这使哈尔滨成为国内最洋气的城市之一。俄罗斯人的住房墙体都很厚,冬暖夏凉,窗台一般都很宽大,小孩子可以直接在上面睡觉。这种宽大窗台的设计现在仍被哈尔滨许多高档建筑所采用。俄罗斯人有在民居中挖地窖储存食物的习惯,这一习惯影响了哈尔滨人几十年。在土地资源还不是很紧张的年代,哈尔滨人大多住平房,那时家家都有菜窖,在秋冬季节将白菜、土豆、胡萝卜、青萝卜、红萝卜等秋菜存贮在里面,可以一直保鲜到第二年5月甚至更久。俄罗斯人为哈尔滨人留下了很多音译方言,如称连衣裙为“布拉吉”,称上宽下窄的水桶为“喂得罗”,称面包为“列巴”,称监狱为“笆篱子”,称房屋单间为“脑儿木”,称水龙头为“戈蓝”,称女人为“玛达姆”,称煤气为“嘎斯”,称机器为“马神”,称走为“拔脚姆”,称市场为“八杂市儿”等。这些都真实反映了哈尔滨中俄文化交融的历史。
俄罗斯元素影响了哈尔滨的建筑文化。1898年中东铁路的修筑,揭开了哈尔滨城市建筑的序幕。哈尔滨市内各种独具特色的拜占庭风格的建筑有着很深的俄罗斯建筑烙印。
俄罗斯设计师列夫捷耶夫、柴可夫斯基和奥勃洛米耶夫斯基是哈尔滨市南岗区真正的奠基者。他们在这里建设了有围墙、栅栏和板棚的院落式一层独宅,带圆锥形屋顶的二层独楼,有洋葱头和尖顶的教堂,布局对称、装饰或简洁或豪华的极富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商场、影院、火车站和机关办公楼等,这些房子依投资者、居住人的财力和身份分为砖石结构、板夹泥结构、纯木质结构等[2]305。1908-1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