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西文化论战思考
关于五四新文化时期中西文化论战思考
摘 要 近代中国在西方入侵的压力下,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五四新文化时期的中西文化论战试图在两种文明的比较中为近代中国寻求新的出路。如何看待传统文化,并将其与国家的发展变革相联系成为诸多知识分子思考的重点。一战及十月革命后,论战的变化昭示了近代中国的变革有了新的方向。
关键词 文化论战 五四新文化时期 全盘西化 保守主义
中图分类号:K2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9.076
Abstract Under the pressure of modern Chinas invasion of the west, the influence of foreign culture has continued to accept. In the Period of May4th Movement and New Cultur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al controversy tried to find a new way out for the modern China in the comparison of the two civilizations. How to treat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and reform of the country and the national development and reform is the focus of many intellectual thinking. After the war of the first World War and the revolution of October, the change of the debate shows that there is a new direction in the reform of China in modern times.
Key words cultural debate; the Period of May4th Movement and New Culture; complete Westernization; conservatism
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近代史是两种文化的冲突。当本土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时,如何在继承传统的同时,理性借鉴外来文化,维持自身的平衡就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课题。中西文化论战开始于1915年前后,陈独秀高举民主与科学的大旗,揭开五四文化运动的序幕,将国人对现代化的追求从器物层面、制度层面,推进到了精神层面。众多知识分子试图在两种文化的比较、鉴别中探寻近代中国的出路。
1 历史的沿袭与断裂
早在晚明,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思想文化领域就兴起了反映中小地主、商人和早期市民阶层反封建要求的“异端”思潮,这种批判是封建正统文化的断裂,也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合理转换。遗憾的是,明末清初大规模战争所导致的城市破坏和经济下滑,无法提供中国社会、文化转变的条件。思想上的批判精神得到了沿袭,但是文化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前提的脆弱决定了这一过程的艰难,文化演进上的断裂也隐约昭示了近代中华民族的曲折命运。
鸦片战争后,闭关自守的时代一去不返,东西方开始了更加频繁和深入的接触。中华民族面对的西方文化,不仅是外来文化,存在巨大的地域和民族差别,更是一种高位势的文化,代表着更先进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这对于闭关锁国多年的天朝而言无疑是陌生的。坚船利炮的真实体验让近代中国不得不迈出犹豫、蹒跚的第一步,而每一步的迈出似乎都与民族命运休戚相关:鸦片战争的失败,之后有“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的屈辱惨败,而有试图追求制度层面革新的戊戌维新。20世纪初,西太后以光绪皇帝名义颁布了上谕下诏变法,开始了晚清最后十年的新政时期,诏书指出:“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无一成不变之治法”,“取外国之长,可补中国之短。”在学习西方的问题上,新旧两股力量第一次达成一致。至此学习西方原则上已不是问题,于是有了清政府重新推行的新政。与此同时,民间的追求更加激进。在都市的官绅商民,特别是青年学生中间,鄙弃正统儒学,醉心西化者不乏其人。这种整体西化的倾向,显示了中国千百年来自我中心意识的崩溃,进一步从主观上确立了全面接触的意向。至此,被动接受外来文化的状态得到根本的改变,人们开始能动地全面学习和了解外部文化。
全面西化的意向至少主观上动摇了本位文化存在的合理性基盘,引起社会的强烈震动与反弹。反对的异调不仅来自保守阵营,也来自革新阵营中的传统文化派。章太炎等人倡导的国粹主义,用意之一,便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