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五柳先生传两点思考.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五柳先生传两点思考

关于五柳先生传两点思考   “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笑望长空云卷云舒。”面对成败得失,面对名利浮沉,古往今来,几人可以如此泰然处之?似乎寥寥无几。李太白在失意时直呼“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多少有些破罐子破摔的嫌疑;杜子美流落蜀地,听说官军收复失地时就高兴得手舞足蹈,“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而当浣花溪畔的茅屋被秋风所掠时就悲叹“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可见一代“诗圣”并未超脱世事之外,而是世事沧桑,总敲打着他敏感的神经……   忧国忧民的文人不胜枚举,所以他们活得并不潇洒,真正把玩生活于股掌之间,游刃有余的似乎只有庄子与陶渊明。两位都是一代巨匠,庄子其人我们熟悉,但《庄子》却不太好懂,我们暂且不谈。而陶渊明的许多诗文都脍炙人口,他的许多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所以一谈起“淡泊名利”,我们第一个会想起陶潜。他的《饮酒》《归园田居》诉说了他远离污浊官场,醉心清幽田园的情结。他的“不为五斗米折腰”似乎使人联想到,陶渊明就像一位长者,在板起面孔斥责那些为一己私利而蝇营狗苟的某些现代人。于是,陶渊明成了淡泊名利的代言人,成了我们凡夫俗子心中不可逾越的标杆。而他的《五柳先生传》就成了他昭告天下的宣言。   《五柳先生传》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文,论地位既赶不上同单元模山范水的《与朱元思书》,谆谆告诫的《送东阳马生序》,也赶不上陶渊明自己的《桃花源记》,但因为它借五柳先生之口说出了陶渊明自己胸中块垒,所以历来为人重视。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教师教学用书针对《五柳先生传》的课文说明中说:“本文是作者托言为五柳先生写的传记,实为自传,沈约《宋书·隐逸传》和萧统的《陶渊明传》都认为是‘实录’。从传中写五柳先生的志趣爱好及思想性格等来看,与陶渊明其他诗文中表现的性格相同,自传说是可信的。文章从思想性格、爱好、生活状况等方面塑造了一位独立于世俗之外的隐士形象,赞美了他安贫乐道的精神。”上述说法我基本赞同,但在多年教学本文的实践中,我还是存有一些异议,生成一些思考。   一、并非“实录”,而是乱世中的做人理想   《五柳先生传》并非中规中矩的人物传记,而是以概括性的语句,大量的否定句式,不追形似但求神似的笔法塑造了一个特立独行的五柳先生形象,使读者隐隐感到这就是陶渊明,这是毋庸置疑的事实,但如果说是对陶渊明的“实录”,我认为失之偏颇。   文中说五柳先生“闲静少言”,似乎是说陶渊明在生活中应该是从容淡定、少言寡语的样子。陶渊明的生活领域无外乎两处:一是他视之如弊帚的官场;一是他视之如乐土的田园。他在官场的生活细节无从查考,但从他弃桓玄门下,拒檀道济举荐,愤然辞官不做等行为来看,性情耿介的陶渊明在官场即使不是“少言”,也多是愤世嫉俗之语,而“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之后,陶渊明还是习惯缄默吗?他和农户“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和佳邻好友“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都是“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的。沉默是给“道不同不相为谋”的人看的,面对朋友,他还是柔情似水,热情如火的。   《五柳先生传》中说:“不慕荣利……环堵萧然,不蔽风日;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似乎是说生活中的陶渊明“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对尘世间的悲欢离合、荣辱兴衰已超然物外,他真的能够不食人间烟火吗?我们先追溯陶渊明的生活轨迹来寻找答案。陶渊明并非出身贫贱,相传他的曾祖父是晋代威名赫赫的陶侃。只是到了他这一辈儿,家道衰落。他自幼在外祖父孟嘉家中生活,饱览群书,不仅有《老子》《庄子》,还有儒家《六经》、文史及神话之类异书,所以在陶渊明的成长历程中,一直有两种在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潮纠缠不休:道家主张乐天知命、清静无为;儒家倡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二者在陶渊明的思想中一直是此消彼长、相生相伴,所以在他的思想中,一直有两种志趣,“猛志逸四海”;“性本爱丘山”。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公元395年),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这是一个可有可无的闲职,陶渊明自然抑郁不得志。后来投在桓玄门下,但对桓玄代晋为楚十分不满。公元420年,刘裕废晋恭帝,建刘宋王朝,更是令他悲痛不已,陶渊明曾用《述酒》一诗以比喻手法记录这一篡权易代的过程,对曾经不待见他的晋王朝的覆灭还是流露出了无限哀婉之情。由此可见,陶渊明并没有真正超脱世事,羽化而登仙,而是门阀制度森严的官场,动荡持续不断的时局给了陶渊明太多的伤心,他才决心采取不合作的态度,面对政治,冷酷到底。无论陶渊明怎样个性迥然、才华卓越,他只能是时代的局中人,而终究不是旁观者,所以他面对晚年的衣食无着落,面对孩子的忍饥挨饿,面对自己的壮志未酬,心中还是十分悲苦的。他在50岁时写的《杂诗》中说:“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念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可见,面

文档评论(0)

erterye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