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小学国学热冷思考.doc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冷思考

关于中小学国学热冷思考   近几年,一些中小学乃至幼儿园,开始把“国学”当做一个重要的改革课题,甚至一个突出的教育主题。不少学校还给它编了书,为它排了课,让它“上”了墙,似有越来越热之势。面对此情此景,人们一直议论不断。有人还对这个现象做出评价,说是“亦喜亦忧”。要是细想,还真是那么回事儿。   所谓“亦喜”,是因为这场“国学热”唤起了学校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情。   这些年,孩子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开放不断扩大、文化越发“多元”,有时让你始料不及。电脑大普及,网络全覆盖,英语大推广,留学低龄化……推动着西方文明的潮水迎面“扑”来。有人打过一个比方:没等纳过闷儿来,全身就“湿”了。人们开始担心了:咱们自己的孩子在不知不觉之中是否会由“提笔忘字”发展到“数典忘祖”?人们开始警觉了:咱们五千余年薪火相传的文化是否会被“挤出”地球?这绝不是杞人忧天,更不是危言耸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下一代连自己民族文化的来历和价值都不知道,怎么参与不同文明的对话?怎么确立自己的话语系统?怎么形成国家的文化软实力?   大约也就在这个时候,先是“国学”开始进入生活。专家讲座、社会办班,尽管不少是商业性质的学习“快餐”,人们也觉得有滋有味儿。同时,“国学”也开始走进校园。尤其在国家反复强调学校应该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大背景下,“国学”更是大展身手。由安排孩子读些古文、诗词,学些对联、书法,到学校自觉“植入”校本课程、环境设计,融入课堂教学、社团活动……有的学校还组织学生在校内搞些比赛,到校外参加展示,更加激发了孩子们的乐趣。虽然他们只是初学浅知,但是在潜移默化之中,确实加深了对中华民族的认识,强化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这大概就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的目的所在。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已经开始感到“国学热”对于高中的多样化发展是一个非常广阔的平台。记得大概是2009年高考的一篇作文《赤兔马之死》,就让阅卷的老师们惊呆了,一致同意给了满分。当时“业内”有人评价“立意高远,文采飞扬”,现在看来也不过分,不能不说这是“国学”影响的成果。后来,这种“影响”逐步“蔓延”开来。据说,每年高考作文都有以文言文作答的考生。而且,这种“影响”也开始影响到了初中。去年滨海新区大港第五中学召开的一个全国性作文改革教学研讨会,校长就介绍过一则案例:有位初中学生居然用文言文给他写了一封信,表达自己的意见。文章逻辑清晰且语句通顺,情感充沛且趣味盎然。人们觉得惊讶之余,更多了几分感慨。这些年,学校的“国学社”也为那些有学习兴趣乃至有研究愿望的孩子打开了一条个性发展的通道。可以说,如果不是“国学热”“热”进了社团,他们的天赋很难得到“系统”地开发。有些孩子真就是国学“虫子”。要是“开发”好了,他们一定会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说不定,咱们这里就“藏”着21世纪的陈寅恪、季羡林……可见,促进人的多样化发展,“国学热”的贡献不能埋没。   所谓“亦忧”,主要是不断升温的“国学热”好像还有点热得不明不白。有些问题摆在那里,确实需要深入研究、逐步理清。   比如,概念是否被模糊了就很需要研究。   这些年,“国学”似乎已经成为被广泛使用的概念,学校更是如此。好像只要古代的,只要“文言”了,包括过去的私塾教材“三百千”(即《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也统统“装进”了“国学”。于是,这里就存在一个如何界定“国学”概念的问题。   究竟什么是“国学”?《辞海》做了非常精辟的概括:“犹言国故。”即本国固有的学术文化。”提起“国故”,很容易让人想到起于20世纪20年代的“整理国故运动”。当时,大批学者着力于词章、考据、义理,深入探究经史子集等古代文献资料。说白了,“国学”已经成为文史哲的综合学科。它在“文化”领域里,更加凸显了独有的“学术”特征。尽管“三百千”确已久违,也确属文化,但是它们毕竟并不怎么“学术”,充其量只能称之为“蒙学”而已。如果就因为在咱们学校里诵读了、讲解了,便把它们也列入“国学”之内,那么“国学”这个由专家从事的专业,是否会因概念的“泛化”而被实质的“矮化”了呢?所以,咱们真不便动辄即称“国学”教育。尤其在小学,还是叫做“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教育”为好。   再说,作用是否被放大了,也很需要研究。   这些年,由于过热的“宣传”,“国学”似乎已经无所不能了。甚至有人硬是“认定”半部《论语》就能治好天下,更是让人感到云里雾里。如果排除商业的“炒作”甚至“恶作”的因素,至少与专业的“偏爱”甚至“偏见”不无关系。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现象也波及了学校。于是,有的学校不仅把“国学”列入了必学内容,还把“国学”纳入学校的办学理念。好像“国学”才是教育之道。   “国学”确实博大精深,其中不乏文化瑰宝,需要在学习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其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