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关于义和团三大革命口号演化原因分析
关于义和团三大革命口号演化原因分析
【摘要】中国近代义和团运动的口号由“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最后演化到“扫清灭洋”。以民族主义为视角分析其主客观原因,主要体现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民族矛盾、团民的民族思想认识以及具体的革命策略的运用等方面。
【关健词】民族主义;义和团;革命口号
当一个国家和民族面临外部压力和危机时,可以诉诸于本国和本民族的光荣历史、文化、勇气和智慧,激发民众的民族情感,产生巨大的精神力量,起而捍卫国家和民族的独立和尊严。1义和团运动正是在帝国主义对中国无情掠夺,洋教在华“种种妄为,几难尽述”2的背景下,在民族主义的驱动和催化下爆发的。它在对抗帝国主义以及其清朝中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在长期革命实践中,义和团先后提出了不同的口号。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则是“反清复明”、“扶清灭洋”、“扫清灭洋”3三大革命口号。这三大口号不仅反映出义和团革命的三个不同时期,而且体现出义和团运动民族主义在不同时期的不同演化与执行。从民族主义的视角分析义和团运动三大口号的演化的内在原因,应该从主客观上对当时历史条件下民族矛盾的更替、团民的民族思想认识以及具体的革命策略的运用等方面进行探索。
一、不同时期的民族主要矛盾
近代中国民族矛盾的变化直接影响着民族革命的性质与任务。义和团运动历程发展紧紧与民族矛盾联系着,其口号的更改也是围绕着民族矛盾的变化进行。在帝国主义入侵前,中国民族内部矛盾为主要矛盾;当列强入华后,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清政府不断沦落为西方列强的代理人又使中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带上了一定的复杂性。主要矛盾以及其过程的复杂性就是造成义和团口号不断更改的客观原因。
1、满汉矛盾
早在清嘉庆元年,由于不满意于满洲“异族”统治4,白莲教在陕西、四川、湖北一带发动了以“反清复明”为口号的武装暴动。暴动失败以后,义军队伍流落各省继续进行反清活动,遂出现了最早的义和拳。“反清复明”的口号旨在反对清朝统治,光复“大明”江山,这是表现对过去明王朝的民族忠诚和怀念,反对满洲贵族统治的民族主义的心态。这样的主张,来源于清朝时期中国内部的民族矛盾冲突激烈,这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对汉人思想禁锢使得满汉冲突埋藏着火种。早在清军入关不久,清廷就开始了对中华文化的压迫摧残。思想文化上实行文化专制政策,大兴文字狱,对反满思想严加镇压。清廷规定:“自今闱中墨牍必经词臣造订,礼臣校阅,方许刊行,其余房社杂稿概行禁止”,这就是最早的言论审查专制。与其后的雍正、乾隆两朝相比,康熙朝的文字狱还不算非常严重,但是也杀戮了大批文人。
其次,在朝廷内部也存在着满汉矛盾冲突。就以1894年为例,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满洲朝廷主要依靠的军事力量是李鸿章及其淮系集团。但李鸿章不仅在甲午战争中对抗日本,而且是时刻提防满洲朝廷对他的猜测与疑忌,其处境之尴尬事难以用语言说清楚的,诚如梁启超在《李文忠公事略》中所指出的,清廷对于李鸿章,“非深信者,不宁惟是,且常以猜疑憎忌之眼待之,不过因外部之压迫,排难解纷,非彼不能,故不得已而用之耳。”5这已经是后期清政府面临内外困境的时候的做法,更何况在此之前,可以想象排除汉族的程度。
因此,满族自入关以来对汉人的压制以及满汉由来已久的民族矛盾是义和团初期“反清复明”口号提出的客观原因。以反抗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宗教压迫而爆发于山东、河北等地进而遍及全国的农民自发的义和团,可以说是下层民众民族主义情感的一次爆发。
2、中外矛盾代替满汉矛盾
如果说“反清复明”的口号的提出是基于满汉由来已久的冲突,那么“扶清灭洋”体现了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的加剧,反帝日益突出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
关于义和团由“反清复明”到“扶清灭洋”的转变,毛泽东在《矛盾论》里指出:“矛盾的主要和非主要的方面互相转化着,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在矛盾发展的一定过程或一定阶段上,主要方面属于甲方,非主要方面属于乙方;到了另一发展阶段或另一发展过程时,就互易其位置。……中国一八四○年的鸦片战争,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一九○○年代义和团战争和目前的中日战争,都有这种情形。”6具体来说,主次矛盾的更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洋教势力乘坐着殖民主义的战车,以大炮为后盾,借不平等条约为保护,源源不断地进入中国,不断“分布教士,散处各邑,名为传教,实勘地形”,“向商贾收税,苛虐异常”,“作奸犯科,无所不知”。二是汉族与满族之间的矛盾下降为次要矛盾。如果再以“反清复明”为口号,这样的历史行为违背了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将使义和团被人民大众反对帝国主义的滚滚潮流所淹没。
所以说,“扶清灭洋”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