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分析
加强大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必要性分析
摘 要:高校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进取精神、仁爱精神、包容精神、爱国精神、求真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提供了丰富营养和教育案例。对大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措施包括:加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中华民族文明的传承;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加强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大学生的伦理道德素质。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本精神;大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32-0105-0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层内核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偕行、不断创新的行为追求,厚德载物、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践履内省的修养目标,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等,这些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个性修养、求真创新、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思想特点,有利于现代人才素质全面的提升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一、传统文化的定义
传统文化的概念由“传统”和“文化”两个子概念构成。“传统”是指“传”的相传继承和“统”的世代相承某种具有根本性的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整体内涵。“传”是时间上的延续和流传,“统”是空间上的凝聚和集中。笔者认为,传统是指某一区域或民族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文化、制度、道德、艺术、风俗以及行为方式等。它对现在和未来人们的社会行为有无形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在中国文化里,“文化”中的“文”本意指自然的斑纹、花纹、纹理,进一步引申出“文饰”的意思,并含有美饰之意。“文”是美好精神的表现,也就是道德的象征。“化”本意为改易、生成、造化之意。“文化”一词,在较早的历史时期,主要是统治者作为一种治理国家、社会的方法和主张,它与武力征服相对举。
中华传统文化是一种反映中华民族特质和精神风貌的各种思想文化、制度规范和观念形态的总括,是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民族所世代继承并不断发展的文化。它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由以农、兵、医和诸子百家为代表的理论;以琴棋书画为代表的技艺;以传统文学、传统节日、汉字汉语、民族音乐、民族戏剧、中国建筑为代表的传统;以地域文化、民风民俗、民间工艺和衣冠服饰为代表的民俗;以传说神话、饮食厨艺和随身器物为代表的杂类等组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世界上独树一帜并且历史最为悠久的文化,它不仅在中国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起过巨大的作用,而且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起过重大的影响作用。它的深层内核和灵魂是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精神具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表现为自强不息、锐意进取的坚强志向,与时偕行、不断创新的行为追求,厚德载物、谦和友善的仁爱精神,重人格、尚气节的思想境界,知行统一、践履内省的修养目标,天下为公、匹夫有责的价值取向等,这些都具有持久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崇尚道德、重视智慧、强调个性修养、求真创新、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等思想特点,有利于现代人才素质全面的提升和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折射出的基本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丰富的内容,折射出的基本精神概括起来主要有六个方面。一是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吹啕呼吸,吐故纳新”(《庄子?刻意》)、“荀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礼记?大学》)、“御政之首,鼎新革故”(《周易?参同契》)这些成语典故均是中华儿女不断革新,不断进取的精神体现。二是谦和友善,推己及人的仁爱精神。“仁远乎哉,我欲仁,其可仁至矣”“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等反映的都是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互相关心、互相爱护,互相帮助的思想。三是胸怀开阔,兼容并蓄的包容精神。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华文化是多民族文化经过相互交融、相互借鉴、相互包容而发展确立起来的。同时中华文化善于借鉴和吸纳域外的异质文化,海纳百川、博采众长,把域外民族优秀文化转化成为中华民族自己的文化。四是忧国忧民,天下为公的爱国精神。“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虽九死其犹未悔”“精忠报国”“位卑未敢忘忧国”等无不体现爱国是一种意识、一种觉悟、一种责任、一种行动。五是天人合一,笃学致用的求真精神。神农氏识药性“尝百草”,孔子“朝闻道夕死可矣”,玄奘“宁可西进而死,绝不东归而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等描绘的都是中华民族在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所表现出的求真精神。六是学思结合,与时偕行的创新精神。孔子的“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