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南昌采茶戏南瓜记叙事艺术探析
南昌采茶戏南瓜记叙事艺术探析
【摘 要】本文采用文本分析的方法,“以南昌四大记”之一的《南瓜记》为对象,探析南昌采茶戏的叙事结构、叙事模式和空间叙事策略,凸显南昌采茶戏“以说唱讲故事”的叙事意蕴。论文指出,《南瓜记》在叙事结构上采用多条线索交叉进行,交代故事的前因后果,逐步推动剧情发展,再到高潮部分集合所有线索,借助权力关系解决问题、维护正义;叙事文体上采用了中国古典戏剧中的“代言体”叙事模式,即由演员代作者言、代人物言,甚至代观众言,讲述故事内容、传达主题思想;叙事策略上通过场记切换和人物语言的建构来实现时空转换并推动情节的发展。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南瓜记;叙事模式;叙事结构;空间叙事策略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5-0013-03
清末民初,采茶戏艺人根据南昌发生的真实故事,创作了著名的南昌采茶戏经典剧目《南瓜记》《鸣冤记》《辜家记》《花娇记》,俗称“南昌四大记”。其中的《南瓜记》讲述了清朝康熙年间的当朝太师朱轼回老家江西高安为母祝寿,途经南昌之时获悉当地恶霸王寿廷强娶人妻之事,先是慷慨解囊相助,反被诬蔑,之后修书南昌县令高志凌,责其秉公办理,最终依法惩办恶霸,既举荐清官高升,又保住夫妻团圆,更宣扬为官应守清廉之道。[1](1-41)作为“四大记”之首,《南瓜记》在南昌采茶戏大戏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又因其宣扬清廉为官而成为南昌县反腐倡廉建设的重要宣传内容。[2]然而,该剧的叙事艺术却未得到学术界应有的重视。因此,本文拟从叙事学的角度出发,对故事的多线条叙事结构、代言体叙事模式、和空间转换叙事策略进行探讨。
一、多线条叙事结构
叙事结构是叙事性作品的总体架构方式,“体现的是事物的整体构成,或者说这个整体所包括的各个部分以不同的方式相互联系在一起。结构当中既有空间上的上下、左右以及远近的关系,也有时间上的先后的关系。”[2](317)在戏剧作品中,戏剧结构通常由开头、发展、高潮和结局组成,其叙事结构体现的是作品中的各戏剧元素和戏剧情节的有机构成方式。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我们发现《南瓜记》的叙事结构采用了多条线索同时展开、交叉进行的方式;在叙事序列上多运用顺序讲述,再穿插人物对过去事件的讲述,从而在情节上呈现“初始状态――矛盾冲突――解决问题之后新的平衡状态”这种循环的结构特征。
《南瓜记》共分17场,由丁文选落地教书度日、王寿廷见色起意、奸主仆伪造账簿、朱太师奉旨还乡、丁文选卖妻还债、朱太师知情仗义、王寿廷强娶人妻、刘老二跑腿告状、高志凌智取恶霸、朱太师稀汤宴客等情节构成,讲述并颂扬了清正廉洁的父母官惩强除恶的正义之举,谴责了乡邻恶霸仗势欺人、企图强占人妻的恶劣行径。整个故事由三条线索展开,一是南昌县恶霸地主王寿廷为富不仁、横行霸道,强抢穷秀才丁文选之妻杜兰英为妾;二是当朝太师朱轼奉旨回高安老家为母祝寿,顺道途经南昌查处贪官,得知丁文选夫妻遭遇之后,朱太师先是送上官宝为之还债,被诬陷后又修书一封,将恶霸告上南昌县;三是县令高志凌为官清正,在危机之时一面派出妻女以“闹房”为由阻止王寿廷强占人妻;一面等到天亮将恶霸收押在监,等日后官升位高之后将王寿廷定罪伏法。故事的最后,三条线索中的主要人物齐聚一堂。在朱大人为与老母祝寿之日,南昌大大小小的官吏都前往高安贺寿,朱太师用丁文夫妇送来的南瓜熬成稀汤宴客,请各位大人多吃几碗,并告诫“为官之人要一清如水”,[1](40)以示为官必须清正廉明。
整个故事的初始状态是:王寿廷家财万贯但为富不仁,丁文选科举落地,在普贤寺教书度日,朱太师奉旨还乡为母祝寿,高志凌为官清正深得人心。这些戏剧元素分别出现在剧本的第一、二、四、六场。第一场由王寿廷道出当时“不奸不诈不豪富,有钱有势有娇娥”的社会现实,并交代自己“家财万贯,闲坐无事”[1](3)的生活状态。第二场丁文选夫妇一个教书、一个绣花,勤劳度日;第四场是朱太师奉旨查贪官;第六场借公差之口颂扬高志凌为官清正。剧情变化始于第二场王寿廷见色起意,从而有了第三场的“定奸计宴请丁文选”和第五场的“丁文选被迫卖娇妻”的无奈之举。由此可以看出,第四、五、六三场其实是前面所提到三条线索的交叉进行。如此安排叙事结构有两大好处:一方面,观众对于王寿廷的行径了如指掌,已经知道他所设下的奸计,难免为前去赴宴的丁秀才捏一把汗,甚至在心中劝其不要去;另一方面,得知朱太师微服私访和高县令为官清正等信息后,观众又能放心地继续等待剧情的发展,坚信坏人的计谋必定难以得逞,好官必得高升。故事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也满足了观众的这种期待视野,在整部戏剧的重要发展阶段,观众可以在第六场中看到朱太师的惬意生活、店家刘老二的八面玲珑,更如愿以偿地看到朱太师得知事情原委之后的慷慨解囊和杜兰英的知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