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宝遂公S发现及其史学价值.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国宝遂公S发现及其史学价值

国宝遂公S发现及其史学价值   [摘要]2002年5月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的“遂公?S”具有很大的史学价值,“遂公?S”的铭文涉及“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这样重大的史学问题,证明了《尚书》记载的“大禹治水”是比较可靠的。我们应当发扬大禹精神,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关键词]遂公?S;大禹治水;构建和谐社会   [中图分类号]K87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08)01-0060-(02)      一、“遂公?S”的面世      2002年5月,保利集团下属的“保利艺术博物馆”收藏了一件具有历史和学术价值的国宝级文物,这就是震惊世界的“遂公?S”。   “遂公?S”运回北京后,有关专家初视此物不是考古发掘之物,传闻得自河南窖藏。但从锈土状态观察,肯定出土不会太久。土锈上有明显席包之痕,且包到器口边沿,看来在地下时已经与盖分离了。经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上海博物院等单位进行科学检测和修复保护,这件青铜器的清晰面目终于露了出来。它是件圆角长方形器物,高11.8厘米,口径24.8厘米,重2.5千克。器的沿下饰乌纹,腹部饰瓦纹,两侧有一对兽首形耳,垂环和盖已失,圈足中间有桃形缺口。整体造型简洁典雅,古朴大气。“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兼专家组组长李学勤等诸多考古学家一致断定,该器物的年代应属西周中期后段,即周孝王、周夷王前后(公元前891-878年之间)。铭文中的“遂公”是西周时遂国(今山东宁阳西北)的国君。最令人注目的是,器内底部铸有10行99个字的金文铭,书体优美,行款疏朗,文辞古奥,字字珠玑。铭文中有“遂公曰”句,专家为之命名“遂公?S”。      二、“遂公?S”的史学价值      “遂公?S”的珍贵不只因为它是有几千年历史的青铜器,更因为那99个字的铭文涉及“大禹治水”和“为政以德”这样重大的史学课题。现在,笔者把这段铭文(经李学勤先生标点断句,用现行字)抄录于后:   “天命禹敷土,随山浚川,乃差地设征,降民监德,乃自作配乡民,成父母。生我王作臣,厥沫唯德,民好明德,寡顾在天下。用厥邵绍好,益干懿德,康亡不懋。孝友,讦明经齐,好祀无。心好德,婚媾亦唯协。天厘用考,神复用祓禄,永御于宁。遂公曰:民唯克用兹德,亡诲。”   铭文的大意是:上天命大禹布治下土,随山刊木,疏浚河川,以平定水患。随之各地以水土条件为据交纳贡赋,百姓安居乐业。大禹恩德于民,百姓爱他如同父母。而今上天生我为王,我的子臣们都要像大禹那样,有德于民,并使之愈加完善。对父母要孝敬,兄弟间要和睦,祭祀要隆重,夫妻要和谐。这样天必赐以寿,神必降以福禄,国家长治久安。作为遂国的国公,我号召:大家都要按德行事,切不可轻慢!   “遂公?S”的这篇铭文,一反其他青铜器铭文的老套,以大禹功德为范例,写出了君臣要为政以德、民众要以德行事,这是一篇有论有据、有头有尾的政论文章。这不能不让今人折服和震惊!更让人震惊的是,铭文中的观点乃至言词竟和700年后的《尚书》、《诗经》等古典文献相一致!此前,人们对古帝大禹及大禹的功德是有所知晓的,因为传世文献《尚书》、《诗经》等都多有记载。   经孔子编序的《尚书》的“夏书?禹贡”篇开首即曰:“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意即:大禹布治大地,沿大山砍木为记,确定各州名山大河。孔子为该篇作序时,也使用了“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的词句,说大禹沿山砍木为记,疏通江河,划分九州,依据土地条件规定贡赋。《尚书》的“虞书?益稷”篇更是记述了大禹治水的具体情况,文中再次出现了“随山刊木”字句。关于“德政”,《尚书》的“虞书?大禹谟”篇记载了禹本人的高见:“德惟善政,政在养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叙。”意思是君主的美德在于搞好政事,政事的根本在于养护百姓。修水利、存火种、炼金属、伐木材、开土地、种五谷,还有抓教育、厚民生、促和谐,这9件事要常讲。   应该说,《尚书》对大禹的记述,相比对尧、舜的记载是最多的。禹因有“治水大德”,才称之为“大禹”。《尚书》肯定了大禹开创夏朝的历史地位。   可是,公元前213年秦始皇焚书坑儒,《尚书》等经典文献被付之一炬,后来出现的各种《尚书》版本(包括本文前引的诸篇),真假难辨,可信度大失。近世学者对《尚书》(包括孔序)中有关大禹的叙述,持怀疑甚至否定者不乏其人。像郭沫若、范文澜这样的大史学家也认为,大禹和大禹治水都是“靠不住的传说”。而今发现的“遂公?S”及其铭文,具有较大的史学价值,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遂公?S”的铭文要比孔子编序的《尚书》早几百年,如果说《尚书》不可靠,“遂公?S”的铭文还是比较可靠的。   第二,把“遂公?S”的铭文与《尚书》中有关大禹的记述相对照,就不难发

文档评论(0)

189****768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