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化民族节日中表演者角色认同与管理.docVIP

商品化民族节日中表演者角色认同与管理.doc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商品化民族节日中表演者角色认同与管理

商品化民族节日中表演者角色认同与管理   [摘要]现代人体验异种民族文化风情的渴求,促进民族文化旅游的蓬勃发展。节庆作为民族旅游的主要吸引物,正随着目的地的开发而逐渐被商品化。文章引入角色、认同等相关概念,选取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泼水广场作为微观研究场所,通过质性研究方法,展现了傣族园“天天泼水节”表演者在旅游场域中的角色认同与管理过程。研究表明,在民族节庆商品化过程中,“天天泼水节”的剧班成员自身具有“东道主(当地居民)”和“表演者”双重角色,表演者自身存在基于物质空间生产和基于展演内容的角色内冲突。同时,表演者与游客之间还存在“表演者”和“观众”的角色间冲突。表演者在表演过程中通过“隐瞒”自己的真实情感以及与游客之间的“协调一致”保证双方互动的顺利进行。同时,表演者角色认同受到经济利益的驱动,表演者的权力话语在与游客、开发商等其他角色互动的过程中处于弱势。表演者基于地方的角色认同随着旅游发展发生改变,在此过程中,表演者主体也有意识地对地方意义进行重塑。   [关键词]民族节日商品化;主客互动;角色;西双版纳傣族园   [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5)05-0055-10   引言   旅游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社会事实”,已经成为研究现代性(或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领域。在现代社会,由于知识反思性(reflexivity)的存在,任何意义与认同都是不稳定的,人们也因此感到自己的生活失去确定性和原真性(authenticity)。现代主体(modern subject)不可避免地被现代性影响着其身份认同,却又不断地寻求逃离现代性的途径,这就解释了为何人们会在社会与文化差异中寻求与惯常生活经验相异的文化体验,进而产生对原始民族、贫困人群以及其他少数民族文化的好奇心。这种远离自己日常生活的地方,去深度体验其他民族文化风情的生活方式日渐成为人们的普遍追求,同时促使民族文化旅游得以蓬勃发展。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旅游对民族地区的社会文化产生巨大影响,旅游对目的地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成为西方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焦点。   近10年来,中国学者也开始广泛关注民族旅游给少数民族地区带来的影响,认为旅游导致民族文化的同化、粗俗化、商品化甚至庸俗化,旅游地文化商品化(commodification of culture)成为目的地开发之后的普遍特征。随着中国众多历史城镇和具有独特风情的少数族群聚居区成为极具魅力的旅游地,作为民族旅游最大吸引物之一的民族节庆成为旅游目的地重点开发的旅游资源,将节庆舞台化展示是较常见的吸引游客手段。在民族旅游中,汉族游客往往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上会表现出一种主体民族的优越感,通过自我的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对少数民族进行表征(representation)和定位(positioning),这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汉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权力话语等社会关系,旅游者将旅游欲求(needs)、旅游动机(motive)和旅游行为(tour/travel)融合和抽象,通过旅游凝视(tourist gaze)对地方(place)形成影响,在这种影响下,旅游接待地会尽量迎合外来游客的欣赏口味,以获得经济效益。这也就是很多学者提到的游客的文化霸权(cultural hegemony)。   民族旅游给旅游目的地提供了一个“接触地带(contact zone)”,在这个空间里,游客与东道主发生邂逅,产生文化的交流与互动。这种交流与互动进一步明确了东道主与游客各自的角色,但由于角色认同总是受到特定情境(situation)的影响,个体行为很难决定符号的意义,所以人们总是依据外界的解释和意义采取行动。游客对于目的地的“他者”固然有其凝视与想象,但本地居民在提供舞台化的原真性(staged authenticity)的过程中,也会揣摩和量度游客的文化需求,从而调适自身的社会经济实践。东道主面对旅游者的动机和需求,利用各种符号设置(setting)对旅游情境的自然与非自然环境进行创设,也就是说,旅游情境的定义(definition of the situation)是由主客双方的交互关系共同影响产生的。   少数民族节日和传统歌舞是少数民族物质文化的组成部分和精神文化展演的重要载体,在民族文化旅游发展的大背景下,调适和重构节日文化,推动旅游和经济的发展,日益得到地方民众和政府的重视。很多少数民族传统节日被搬上舞台,由仅有当地居民参与的民间形式转为游客参与的新型“节日”。本研究中的商品化民族节日,特指在一个特定的时空背景下,借助戏剧化的舞台形式,通过挖掘当地特色,使用相应的道具等辅助手段,进行文化的展示。表演者作为商品化少数民族节日中文化的主要呈现者和传播者,在与游客频繁

文档评论(0)

317960162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