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喀斯特冷凉山区不同种植密度及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影响
喀斯特冷凉山区不同种植密度及氮磷钾配施对马铃薯产量影响
摘要: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马铃薯产量与种植密度以及氮、磷、钾施用量间的关系进行研究,并建立马铃薯产量与各因子间的二次回归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种植密度是影响马铃薯产量的主要控制因子,各因子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程度依次为种植密度钾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氮肥施用量。模型的交互效应分析表明,只有合理密植并结合氮肥的适量施用,种植马铃薯才能获得高产。通过对模型模拟优化,得到马铃薯产量≥1 700 kg/667 m2 的农艺措施:种植密度5 209~5 422株/667 m2;尿素(N含量≥46.4%)28.16~32.18 kg/667 m2;过磷酸钙(P2O5含量≥12.0%)61.10~66.67 kg/667 m2;硫酸钾(K2O含量≥51.0%)28.75~33.99 kg/667 m2。
关键词:马铃薯;种植密度;氮、磷、钾肥施用量;产量
中图分类号: S532.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7-0085-03
贵州省是全国马铃薯生产大省,自2004年以来播种面积居全国之首占第四位。毕节地区海拔较高、气候冷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干物质的积累,马铃薯块茎大、单产高。毕节地区是贵州省马铃薯主产区,2013年播种面积已超过320万hm2,约占贵州省马铃薯种植面积的40%,常年总产量360余万t,约占贵州省总产量的48%,平均单位面积产量为 1 240 kg/667 m2[1]。毕薯5号系毕节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的马铃薯新品种,于2012年6月通过贵州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于2010―2011年参加贵州省马铃薯区试,2年平均产量为1 697.95 kg/667 m2,居11个参试品种第1位;于2011年参加生产试验鉴定,平均产量为1 784.32 kg/667 m2,居4个参试品种第1位。该品种丰产性及稳产性好、适宜区域广、薯块经济性状好(薯形好、芽眼浅)、商品薯率高、抗病性强、蒸食口感好,块茎含干物质2050%、蛋白质2.18%、淀粉14.80%、维生素C 20.0 mg/100 g、还原糖032%,是高产的鲜食、加工(薯片、薯条)兼用型优良品种,极具推广潜力。为探讨种植密度及氮、磷、钾3大肥料要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与产量形成的效应关系,并为摸索出适于喀斯特冷凉气候区应用的马铃薯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的优化组合方案,以充分发挥毕薯5号的丰产特性,笔者于2014年在毕节市七星关区,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进行试验,研究种植密度及氮肥、磷肥、钾肥施用量对毕薯5号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制定毕薯5号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及其大面积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试验地位于贵州省毕节市七星关区德沟村石家湾,海拔1 466 m,土壤为沙壤土,前作玉米,地势平坦,肥力均匀。耕层基础养分为:有机质10.90 g/kg,全氮1.96 g/kg,速效氮151.0 mg/kg,速效磷18.5 mg/kg,速效钾152.0 mg/kg,pH值为6.0。
供试品种为毕薯5号。所用试验肥料规格为:尿素,N含量≥46.4%;过磷酸钙,P2O5含量≥12.0%;硫酸钾,K2O含量≥510%;氯含量(Cl)≤1.5%。
1.2 试验方法
本研究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旋转组合设计,以种植密度(X1)及氮肥(X2)、磷肥(X3)、钾肥(X4)施用量为栽培因子,以马铃薯产量为目标。试验因素及其编码水平见表1,4因素5水平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结构矩阵见表2。设置36个处理,分为3个区组,在田间共实施36个小区,小区长4.5 m、宽2.2 m,面积为9.9 m2。
于2014年3月28日开沟,严格按各处理密度进行摆种,所用肥料均作为基肥一次性施入。结合中耕分别在出苗约 8 cm 时、现蕾期各培土1次,其他田间管理同当地一般生产田。于2014年8月27日马铃薯生长完全成熟时进行一次性采收,收获时按小区称质量计产,利用DPS数据处理系统软件对马铃薯产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
2 结果与分析
2.1 数学模型的建立及分析
2.1.1 模型的建立 将各小区产量数据进行整理(表2),并利用 DPS 数据处理系统软件按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正交旋
转组合设计对数据进行统计[3],得到马铃薯产量与种植密度、氮肥施用量、磷肥施用量、钾肥施用量之间的数学模型:Y=1 537.317 50+180.985 83X1+42.930 00X2+51.910 00X3+56.119 17X4-44.947 08X12-94.612 08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