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陆异同论的历史形态考察.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朱陆异同论的历史形态考察   摘要:朱陆异同演变的脉络牵涉朱学与陆学相互的纠结与转变、消融。按照时间的发展梳理其脉络,可以将其历史形态总结概括为朱(朱子)陆(象山)之辩、门户之见、朱陆之和、早晚之争、方法之变等五种。不同的历史形态在时段上往往又有一定的交叉,且历史形态特征也并不完全按照同一意义理路加以区别的。   关键词:朱陆异同论;历史形态;义理;方法论   中图分类号:B24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1-862X(2015)06-0109-007   “朱陆异同”是中国学术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讨论课题,从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鹅湖之会绵延至今八百多年,其间研究者不乏其人。朱陆异同不仅是难解的论题,而且围绕朱陆异同所衍生的学术问题与思索,可以说是理解南宋以来学术发展的一条极为重要的线索。诚如清代章学诚所言:“宋儒有朱、陆,千古不可合之异同,亦千古不可无之同异也。”[1]54对朱陆异同论这一学术现象的研究,不能仅仅将朱陆之异或朱陆之同作为一个孤立的观念系统,而应与时空、个体与学派以及社会政治文化等诸多层面结合起来看待。为此,本文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将朱陆异同论的发展轨迹概括为发轫、异化、消融、流变、鉴证等五个演进历程,并将其在不同进程中所呈现的历史形态总结概括为朱(朱子)陆(象山)之辩、门户之见、朱陆之和、早晚之争、方法之变等五种。同时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学术界对于朱陆异同的相关史实已经有了比较广泛的梳理,并为节省文章篇幅,本文将着重勾画朱陆异同论之历史发展大势,而对学界共识性的细节将直接引述而不作进一步考证。   一、朱陆异同论的发轫:朱陆之辩   “朱陆异同”的原初形态就是“朱(朱子)陆(象山)”之辩,其后之各种形态的交替演进莫不发轫于此。   陆九渊兄弟在南宋理学发展史上异军突起,令许多学人为之侧目。尤其是其论学方式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兴趣,朱熹、张?蚣奥雷媲?三人更是对此表示了高度的关切。朱熹、吕祖谦等人对陆氏兄弟所抱持观念感到忧虑,吕祖谦乃积极促成朱陆鹅湖之会,并期待陆氏兄弟能改弦易辙,很可惜目的没有达成。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鹅湖之会论讲之后,“朱陆异同”的问题乃浮出水面,并有越演越烈之势。因此,鹅湖之会便成为朱陆异同论正式形成的历史标识,并为以后的种种学术争辩揭开了序幕。只是此时的“朱陆异同”问题,有其沉潜幽昧而需要特别予以阐明之处。   首先,鹅湖之会时,虽然陆九渊与陆九龄兄弟二人共同与朱熹论辩,但是“朱陆之辨”中,二陆在思想上亦经历过异同的变化,陆九龄朦胧游离于陆九渊,在鹅湖后几年逐步向朱熹靠拢,象山弟子曹立之、万正淳等又相继与朱子讲论,并一一归向朱子,致使“朱陆异同”的原初形态呈现着朱子与象山两者之辩。特别是自张?颉⒙雷媲?相继过世,朱子与陆象山之间的学术关系,由于不再有与双方地位相当的人物居中缓颊,于是演变成直接对立的场面,“异同”问题逐步扩大。故而全祖望云:“乾淳诸老既殁,学术之会,总为朱陆二派。”[2]985   其次,朱陆异同论在朱熹陆九渊及身之时,重点在“异”而不在“同”。所以在鹅湖会后之淳熙十三年(1186年),朱熹在《答项平父》一信中首先就自己与陆象山之“异”进行了概括总结,其言曰:“大抵子思以来,教人之法,惟以尊德性、道问学两事为用力之要。今子静所说,专是尊德性事,而熹平日所论,却是问学上多了。所以为彼学者多持守可观,而看得义理全不仔细,又别说一种杜撰道理,遮盖不肯放下。而熹自觉虽于义理不敢乱说,却于紧要为己为人上,多不得力。今当反身用力,去短集长,庶几不堕一边耳。”[3]2540朱熹此言,不但将其与陆氏之差异和盘托出,其所拈出之“尊德性”与“道问学”二事,更成为此后学人分辨朱陆相异的核心点。后来当吴澄试图和会朱陆时,就是要在“尊德性”与“道问学”之间取得一个平衡。虽然朱熹此时也开始思考朱陆之间的差异,并提出“去短集长”的意见,不再坚持己见,然而并未得到陆象山善意回应。后来的无极太极之辩,则使两人意见的相左更剧。   当然,朱陆二人也都曾有过和同之意,可是期待的方式却不尽一样。陆九渊认为有异有同是极为恰当的,如此才能在彼此磨合中得到最完满的归向。陆象山把这样的想法告知朱熹:“虽自谓其理已明,安知非私见蔽说?若雷同相从,一唱百和,莫知其非,此所甚可惧也。何幸而有相疑不合,在同志之间,正宜各尽所怀,力相切磋,期归于一是之地。”[4]朱熹却认为:“天下之理有是有非,正学者所当明辨。或者之说诚为未当,然凡辩论者,亦须平心和气,子细消详,反复商量,务求实是,乃有归者。如不能然,而但于匆遽急迫之中肆支蔓躁率之词,以逞其忿怼不平之气,则恐反不若或者之言安静和平,宽洪悠久,犹有君子长者之遗意也。”[3]1564虽然朱熹回应陆象山的言论,一直以来是朱熹所追寻的目

文档评论(0)

小马过河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